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如何将和美乡村故事有效传达给外部世界,使国际受众产生共情共鸣,已成为新时代乡村传播研究与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命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城市中心主义倾向,缺乏对乡村中国故事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舞台时,会发现乡村中国的故事具有获得世界关注和认同的巨大潜力。因此,在构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时,“乡村”成了一个值得凸显的主题。在“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传播内容的问题,即应该对
一、连续性:承续乡村文明的历史脉络
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即使遭遇王朝更迭依旧保持文明连贯性、历经数千年风雨却依旧亘古不衰的文明,其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乡村故事国际传播中需要时刻铭记中国乡村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发展之间的联系;还要重视中国乡村文化与中国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属性。例如,云南省腾冲市的司莫拉佤族村在保留传统古寨文化的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转型与升级,由贫困村发展成了国家4A级景区,过去无人问津,如今游客如织;以前年轻人拼命往外跑,现在迎来了大量回流,共建家乡旅游经济。
尤其要强调的是,需要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从新型城乡关系视角出发讲好中国城乡互补的乡村故事。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可以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智慧亦可助力乡村振兴。原“坝上穷村”河北张家口德胜村践行了典型的城乡互补式的发展故事。德胜村因地制宜,通过内培外引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引进城镇人才、资金、科技等不断壮大马铃薯种薯育种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培育民宿旅游产业等带领乡村居民脱贫致富、吸引外出乡村居民大量返乡就业创业,同时自产的马铃薯种薯销往全国各地,农光互补式发电站为城市居民输送额外电力。乡村故事国际传播需要重点讲述类似蕴涵新型城乡关系的城乡融合式发展的故事。
二、创新性:描绘乡村文明的未来图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性要求乡村故事国际传播需要重点讲述乡村文化中的创新和变革要素。传播内容上,重点讲述新技术赋能农村产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带动文化繁荣赓续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的故事。随着蔬果采摘、农耕体验、自然研学、康养旅游等新业态依村而生、伴村而兴,乡村改变了农耕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朝着农旅、文旅融合路径多元发展,文化的创新型转化让乡村呈现了“民富村兴”的面貌。传播形式上,强调借助国际化的短视频平台,鼓励“新农人”和“乡村网红”等自媒体人主动利用网络空间增加中国乡村现实中典型文化符号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展现中国真实乡村,重塑外国民众对中国乡村文化生活的想象。例如“李子柒现象”“丁真热”“网红村播”“网红县长”贵州“村BA”等乡村文化传播经历了圈内、圈外、全民到全球的传播路径,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乡村文化自觉和传播自觉,重塑了城乡传播格局的内生动力,为中国乡村文化国际传播打造了样板。
三、统一性:凝聚乡村文明的价值共识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一特性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和合”思想和“大一统”理念。这种统一性需要在中国乡村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得到体现。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党的领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党领导下的“天下为公”的国家治理理念,引领乡村走向繁荣和振兴。通过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通过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我们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向心力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也能够推动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中国乡村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讲述党建如何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阐释乡村治理实现多民族团结的中国智慧。通过这种经典案例展示,向世界说明中国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球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四、包容性:塑造乡村文明的多元面貌
全球文明倡议明确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一理念为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和互鉴描绘了新蓝图。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包容性为中国乡村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从内生视角来看,传播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不仅有助于展示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的自我振兴,更能推动多元文化在乡村社区的和谐共生。从外联的视角来看,我们应该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变易观,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挖掘和理解中国乡村文化与对象国乡村文化之间的共性关系和差异关系。通过对外传播的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可以更加循序渐进地开展文化交流互鉴工作,从而推动人类文化多元发展。
包容性为中国乡村故事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空间。通过平等、尊重和开放的原则,可以打破传统文化的隔阂,开启全新的跨文化交流时代。这将推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和平性:彰显乡村文明的和谐共生
中国乡村文化振兴故事中,和平性元素在多个维度上得以体现。首先,在人际关系方面,村民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关心和友爱的方式,积极构建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注重和谐的精神特质不仅在个体之间的交往中有所体现,还贯穿于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庆祝传统节日等集体活动中。其次,这些故事还包含着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为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和平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内容。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和平、抵抗侵略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揭示了中华文明对于和平的坚定立场和追求。此外,乡村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村民们在农业生产等活动中注重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采用可持续性的农业方式以维持生态平衡。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乡村治理方面,公正民主的领导方式体现了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乡村社会的领导者通过公正、公平和公开的方式管理社区事务,维护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民为邦本”“亲仁善邻”的价值观,展示了乡村社会对于和平与和谐的追求和实践。这些和平元素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同时,这些故事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讲好中国乡村文化振兴故事需要以“和文化”“家文化”为核心,重点讲述乡民友善、乡村和谐、城乡文化传承、乡村合作共赢、乡村生态文明等故事,阐明乡村文化生活中村民一家、社区一体、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底蕴。
乡村如此重要,乡村故事不容忽视。讲好中国故事,亟须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提升中国乡村的文化自觉与传播自觉,讲清中国乡村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内容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提炼出这五个突出特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之符号化、体系化,进而构建中国乡村文明话语国际传播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