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有座院士风采馆,出身不凡的它正酝酿变得更好
分享至:
 (13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24-02-19 07:08
摘要:作为“院士风采馆”,应该在拉近公众与院士的距离方面,形成规模效应。

建成十余年、位于黄兴公园旁的院士风采馆(以下简称“风采馆”)将迎来更新。

通过硬件设施改扩建、功能拓展升级,打造一个科创的枢纽平台,吸引和凝聚更多院士和科学家参与杨浦的创新发展,是本次更新的主要目标。

为了集思广益,上海院士风采馆馆方特地举办了能级提升专家咨询会。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教授是受邀参会的专家之一。如何立足国家战略,结合上海、杨浦区实际,将院士风采馆打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创枢纽平台?姚凯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风采馆需提升
开放度 显示度 互动性

上观新闻:您是专门研究人才政策的专家,多年来,对各种与科创人才发展有关的现象十分关注,此番参会是第一次到访风采馆。可以讲讲您对它的初步印象吗?

姚凯:我家其实就住在杨浦区,去了才知,原来家附近有这么一座立意非凡的专题性博物馆。以前竟然不了解它,真的感到很遗憾。

之所以说“立意非凡”,因为它是我国首家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的专题性展馆。“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国家层面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也属于终身荣誉。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它下设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两院院士分布在大江南北各省市、地区。以往,高校、科研院所大都会开辟专门的区域或场馆,介绍在本单位工作的两院院士的事迹与风采。像上海院士风采馆这样,综合展示在上海生活工作的300余位两院院士的科技风采和崇高精神,实属难得。

如今大家看到的这座上海院士风采馆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杨浦区委联手共建而成,2006年投入使用。展馆建筑的设计稿由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在病榻上完成最后修改,外形犹如一本翻开的大书。350余件院士个人及团队捐赠的珍贵资料及物品,包括照片、视频资料、书籍、题词、院士个人物品、研究成果、展示模型等,围绕着不同主题分布于两个楼层,给我留下群英荟萃又平易近人的整体印象。

上观新闻:风采馆自创办以来声名远播,去年成功入选中科协等发布的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此番能级提升有什么新的考量?

姚凯:风采馆建设较早,建馆以来也从未停止调整与完善。但近二十年来,上海在博物馆、专业性展馆建设方面力度很大。各类展馆从布展理念形式、技术应用到资源调度能力日益成熟。和众多精彩纷呈的后起之秀相比,和市民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风采馆在显示度、功能复合、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略显“低调”了。

加上近年来,杨浦区紧紧抓住“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这个核心,全面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开拓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新路径,推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不断涌现。风采馆旁的黄兴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自去年10月末以来,开启“24小时不打烊”模式。多种因素交叠为风采馆能级提升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两院院士是“国家宝藏”,更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体现。站在这样的历史视野中,反观现场参观体验,我个人感到,风采馆在提升能级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它可以立足所在区域的新变化、新机遇,结合现代元素、数字技术等,在开放度、显示度、互动性等多个方面更进一步。

上观新闻:如何理解您所说的“开放度”?

姚凯:我理解的“开放度”,既是空间上的打开,又是受众范围上的开拓,更是与所在社区、周边环境的深度融合。

比如,展馆旁的黄兴公园开启“24小时不打烊”模式之后,对周边动线、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等有所升级、调整。展馆方面如果想更好地聚集人气,也需要深度融入周边环境,为参观者的到来、离开、泊车、停歇等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又如,风采馆目前的参观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近年来,市民对科普教育资源的获取充满热情,对科学知识、科创活动感兴趣的群体遍布各个年龄段。在这样的形势下,资源丰厚且独树一帜的风采馆不应满足于做传统的“小科普”,要勇于突破自我,做面向全龄段受众的“大科普”。

上海院士风采馆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杨浦区委联手共建而成,2006年投入使用。图为馆内景观。 均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教育功能与研究功能并重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筑基

上观新闻:院士显然是风采馆最核心的优势。如何在这方面打开局面、做出特色?

姚凯:与会的多位专家建议,要让风采馆不仅仅是一座静态的展馆,更能输出思想,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馆内300余位院士的科研成就、成长轨迹之外,为青少年、科研人才等更广泛的人群成材,提供精神滋养和学习交流的平台。我很赞同。我还建议,作为“院士风采馆”,应该在拉近公众与院士的距离方面,形成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要出来,不能只是吸引大家偶尔过来看看,或者来过一次就不来了。那样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为了扭转这一点,除了要尽可能增加“面对面”活动的频次,对内容、主题进行系列化的打造,通过直播、视频制作等方式,把好的内容推送出去、留下来,还应该在教育功能和研究功能方面多有着墨。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包括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内的多个场合,提到了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强自立,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如果只是简单陈列院士和他们的科研成就,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启发有限。但如果能够结合国家战略,结合上海的产业布局、科创中心建设,结合院士的家国情怀、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成长过程中的趣事,做深入的研究、梳理、介绍,那些专精的术语、抽象的概念、凝练的总结就会生动、立体起来,进而激发公众持续了解、学习、再访的愿望。

上观新闻:我们对科学家相关史料文献的整理,对科学家精神的研究与阐释,应该是一体的。

姚凯:对。我做科创人才发展方面的研究,到海外一些科创城市访问,发现围绕科学家展开的人物传记类出版物非常丰富,对科学家人生故事、精神情怀、创新思维、学术贡献等多个方面,有深入且持久的挖掘,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扎实的史料收集、保存工作,围绕史料、物件、数据等展开的研究,是这些出版物得以问世、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充满创意的表达与呈现拉近科学家与公众距离的基础。

反观国内,风采馆恰恰可以作为平台,在我国科学家史料文献收集整理、成长规律总结、科学家精神形成轨迹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引入第三方团队、与专业研究机构共享数据等方式,围绕既有的文献、资料、物料,展开深入挖掘。

这种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基于深入研究的成果,既可以作为风采馆的展示内容和精神文化源头,又可以为科学家精神在整个社会上的弘扬,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上观新闻:两院院士的历史资料、成长故事,都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创城市建设营造文化氛围的“国家宝藏”,应当好好深挖。

姚凯:的确。而且老一代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多有不易,克服种种困难,才获得了后来的成就。背后的故事可以成为当今和未来新一代科学工作者信心的来源。

此外,我还建议院士风采馆可以以院士为引领,打造科技人才、科创人才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学术报告、专家对谈、科创路演、创客面对面等),让学者、科技工作者互相交流、打开视野,也为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对科学家的事业抱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了解科技前沿课题,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2023年7月21日,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夜”举行,活动由“越夜越动听-聆听科学家的故事”专题导览以及“越夜越动听-我和我的祖国”夜场音乐会组成。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助力人才高地建设
形成人才文化宣传品牌

上观新闻:能够把平台营造得很有活力,也为未来更多交流的发生提供土壤。

姚凯:没错。这对上海人才高地建设也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且风采馆与黄兴公园比邻,黄兴公园有志于在“公园+科普”方面做出特色,杨浦区近期在打造高品质科学家社区方面持续发力。如果能促成多方优势资源以“风采馆”为枢纽强强联手、积极联动,说不定还可以形成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文化宣传品牌。

为什么要形成人才文化宣传品牌?长期观察各个城市的人才战略,我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十分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大家可能都意识到,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吸纳人才十分重要。以深圳为例,它近年来就将人才文化作为建设其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之一,不仅邀请很多知名高校到深圳建分校,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打造人才库,还推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等宣传语,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人才主题公园。这些做法在无形中使深圳“爱才”“惜才”的城市形象声名远播。

深圳人才公园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公园从“人才赋予公园灵魂,公园彰显城市精神”的理念出发,按照“一湖一岸四轴”思路规划建设,将大量的人才元素融入自然景观。“四轴”包括人才科技轴、人才景观轴、人才艺术轴、人才运动轴,不仅与周边超级总部基地街区、商业文化街区、深圳湾体育中心街区展开深层互动,也进一步丰富了人才文化的定义,从各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文化生活服务。

深圳人才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与深圳湾滨海休闲绿化带相连,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设置各类以“人才”为主题的景观。 新华社图

风采馆周边科创元素丰富,与黄兴公园比邻。尽管其在空间上的体量无法与深圳人才公园相比,但后者举办活动方面的一些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如风采馆与黄兴公园合作,创办类似“科创人才跑”等户外活动,带动整个片区的人气和美誉度。

在日前举办的以“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智启少年筑梦科创未来”为主题的院士专家科普主题活动上,由中国航天基金会牵头,商汤科技等科技和文化企业共同启动并完善的“钱学森AI数字人”亮相,并带来一段跨越时空的殷殷寄语。

据悉,浙江将持续推进科学家进校园工作,组织1000名科学家(含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看到这些充满新意的举措,感受到各地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投入与热情,让我对风采馆的能级提升、更远大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期待。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