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学林随笔|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因为人类智慧越来越强大
分享至:
 (1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舫 2024-02-28 07:09
摘要:实在“万变”,但万变不离“实在”

Sora是美国OpenAI公司继基于文字的GPT系列、基于图像的DALL·E之后,以视频为核心的虚拟生成技术。它能够根据一段文本生成长达60秒的视频,且逼真程度不逊色于真人实拍,给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人工智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巨大的运算能力。智能程序根据用户需求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分析海量数据后生成与之契合的内容,在极致度上远远超出个体人力所达。借由人工智能,人们得以体验到与自身生命时长比例非常悬殊的境域。好比有了超光速移动器,光年就成为一种常规距离。而且,人工智能的迭代越来越紧促,在可预期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大模型出现,并向世人开放。可以说,“心想”即刻“事成”的时代,由于人工智能的加入将更快到来。

当全世界都在憧憬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时,也不得不承认人类在创造帮手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提到“人工”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与之相对的“天然”或者“自然”。就生活经验来说,时常是以“人工”衬托“天然”的珍贵和不易,“人工”极力模仿“天然”以获取自身的价值。诸如“几可乱真”“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之类的词,充满了对“天成之物”的崇敬。但严格来说,人们真正赞赏的既不是未经修整的“天然”,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机器制作,而是更出色的“人工”——凝聚胜人一筹智慧的创造。

然而,人工智能似乎可以“创造”出一个与“天然”比肩的虚拟世界。“生成”本来是由自然或者人来完成,现在突然出现了另一个原创者,它可以模拟人类能认知到的整体自然,却不需要实体支持。由此,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单边提升为三边:“天然”岿然不动,人工智能通过只字片语的描述就能让人类梦“象”成真。“理解”和“诠释”本来是由人类触发的行为,现在却可以由另一个主体完成,并能够给人类提供启发、借鉴乃至震撼。

“模拟”直逼真实之作。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比“人工”做得更快、更好,有时还好得出乎预料。这迫使纯粹的“人工”从“最佳”降格为“选项”。那些专注于追求极限的艺术家会先一步觉察到这种状况,随之而来的恐怕不仅是“侵权”“失业”。真实性的定义,可能也会从“事实是否如此”转变为“事件是否真实存在”。

机遇总是与风险相伴而来。“人工”的意义,由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它逐步向“天然”靠拢,并与之共同代表着现实存在。擅长创造虚拟世界的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作为工具的人力,但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作为目的的人。它开始于人的自然表达,终结于人的实际感受。这个“因人而生”的闭环,如果摆脱了实体的维度,将沦为空谈。

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判定自身的价值。它虽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前一个知道是指通过训练知道文本的意思,后一个不知道是因为它无法进入意义世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对褒奖和贬鄙无动于衷,因为它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而是赶赴下一个指令。它不会拒绝人类提出的指令,依旧竭其所能地倾囊回答。但人会拒绝,因为人在实体世界中获得意义。

人工智能的介入,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可以通过审视镜中的自身活动,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地方、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保持优势、改善缺陷,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自身,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实在“万变”,但万变不离“实在”。

从这个逻辑来推论,Sora所带来的挑战不是取人类而代之,而是激发更高层次、更丰富的人类智慧,包括引导人工智能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包括不被虚拟世界吞噬的道德力。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因为人类智慧越来越强大。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舫)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