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各地都在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提醒,有何深意?
分享至:
 (13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虎沉 2024-03-15 06:30
摘要:“因地制宜”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意蕴,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存量“焕新”与增量“换乘”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产生,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马上干、抓紧干,但绝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干,必须把因地制宜贯穿始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还是对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的准确理解。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采用单一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未立先破,要充分利用各地产业基础,在推动新经济、新技术与新旧产业的渗透融合中实现存量“焕新”与增量“换乘”。所谓存量“焕新”,指的是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所谓增量“换乘”,指的是必须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全国上下掀起向而行的热潮。多个省市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并将其列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热度正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出新举措,抢抓机遇、争先布局。例如,北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但也应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赶潮流、追热点,要避免忽视产业规律和各地区条件的盲目跟风,不能片面追新求新,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结果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此外,各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能搞行政强推,要避免“大干快上”的冲动,否则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埋没各地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扣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其一,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布局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充分用好各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准确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聚焦国家战略导向,考虑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资源型地区与周边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合作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促进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另外,加快发展与资源精深加工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从而培育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其二,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处理好新旧产业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传统产业打下的坚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采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应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制造,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在发挥好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让新旧产业相得益彰,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其三,根据各地科研条件,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应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建立技术攻关联盟,集聚创新资源,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未来技术。此外,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强化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成果研发及转化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能够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