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分享至:
 (15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甘梅霞 鲍宇昕 2024-03-22 06:20
摘要:新质生产力体现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低迷,叠加地缘政治冲突、新冠疫情的“疤痕效应”,世界各国纷纷转向经济本土化发展,国家安全概念泛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碎片化更趋明显。发达国家推动以“回岸”“友岸”“近岸”为主要特征的“三岸分流”,新兴经济体则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型发展方式已经暴露出脆弱性,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上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等。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理论提炼

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已经形成或展示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2023年,全国新质生产力行业增加值占比10.7%,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显著,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人工智能以强劲的势头赋能于各个行业,对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产生了深刻变革,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绿色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十四五”重大工程台账系统纳入项目1.2万个,完成投资6000亿元;可再生能源发电首次以装机容量过半的占比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低碳转型程度不断加深,助推我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治本之策。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通过增加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供给曲线的外移。但是,受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以及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影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增加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例如数据生产要素;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将传统生产要素配置到更高效的产业;三是科技赋能,提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本身的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整合了上述三方面,并且结合中国实际作了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六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怎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这种生产力的时代课题,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新征程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实践提供根本指导。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党的领导是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党的领导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保证和引导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把党的领导优势不断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方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评估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的动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避免在发展重点产业的布局上出现战略失误。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以低碳节能环保为标志的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须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用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内在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深度融入绿色化,绿色发展要强调维持生态平衡、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是动力。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求我们聚焦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供给。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产业链布局,注重抢占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升级改造。科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产业链的创新联动效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集群,从而促使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更高层次迈进。

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是前提。培育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都利用好,拓宽中国产业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以新质生产力深化国际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合力效应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和引领全球开放创新生态,聚合全球更高质量的资源要素,充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与带动力。

激活人才红利是基础。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聚焦人才从参与工作到产出成果的全过程,以服务人才为引导,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引进机制,深化人才发展各环节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曾清龙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