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法国人真的浪漫吗?旅居巴黎20多年的中国女性不这么看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4-04-02 18:24
摘要:以中国普通人的经历将中国文化和中国视角展示出去。

《西哈诺、孔子与我》讲述一个来自中国南方普通乡村家庭的女孩,从小阅读法国文学经典,后来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巴黎HEC高等商学院,身处中西文化碰撞之中获得的个人体验。在巴黎生活20多年,她一路遭遇误解,经历了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每一段故事都让她变得更强大。

李春燕就是那个中国女孩。2022年,《西哈诺、孔子与我》法文版由法国群岛出版社(l'Archipel)出版,中文版由李春燕自己翻译,新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的“春燕归来:在文化差异中确立自我”新书分享会上,李春燕与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教授袁莉展开一场趣味文化对谈。

“春燕归来:在文化差异中确立自我”新书分享会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

书名中的“西哈诺”何许人也?这是法国剧作家罗斯丹创作的五幕戏剧主人公。贵族青年西哈诺既是诗人又是剑客,一个人敢于抵挡一百人,甚至能够一面战斗一面成诗。可是他长着一个大鼻子,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只能把对漂亮表妹罗克萨娜的爱情埋藏在心底。经历一番波折后,他终于在临终前得到了表妹的爱情。李春燕说,西哈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象征,去法国前,她对法国的印象主要从文学、电影中获得,“浪漫”也就成了她眼中的法国传统文化。孔子则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2003年来到法国后,李春燕发现西哈诺代表的法式浪漫可能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致,在法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渊源之间,“我”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就成了《西哈诺、孔子与我》书名的由来。

《西哈诺、孔子与我》

法国人到底浪不浪漫?袁莉认为,中国人理解的“浪漫”源于中世纪骑士文学,是一种骑士精神,但“浪漫”这个词的内涵在法国有演变过程,到19世纪浪漫派、浪漫主义文学盛行时,它呈现的是“世纪病”概念,是贵族青年由于时代变迁而丧失个人奋斗机遇后出现的失落迷茫状态,逐渐带有贬义。中法之间对“浪漫”理解的差异可以说存在一种“时差”。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介绍,《西哈诺、孔子与我》是该社策划的“相遇”系列第二本图书,前一本《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1840-1940)》展现了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这一本则是作者将自己作为古代与近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纽带上的一环来展示。作者不仅学习西方文化,还通过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对,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视角展现给西方人。

袁莉回忆,初识李春燕是偶然间看到法国电视台的一场辩论,一位眉目清秀、身材娇小的中国女性在这场辩论上舌战群雄,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原来就是李春燕,拿到这本新书,看到作者的照片,我才把名字和形象联系起来。”在袁莉看来,李春燕既是一位商务精英,又是优秀的专栏作家、写作者,“一个国际化、商务的灵魂背后有一个文学的灵魂在”。同时,一个来自民间的中国人,能够进入法国主流媒体,为中国、中国文化代言,相当珍贵。

李春燕参加法国电视台节目

“我写这本书给自己设立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希望让读者体会到我真实的感情,能随之发笑或是被感动。在与法方出版社社长交流时,他也希望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一般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比较含蓄。”李春燕说。

李春燕表示,《西哈诺、孔子与我》法文版出版后,她收到许多读者的反馈,法国读者对一个中国人能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示惊讶;而生活在国外的中国读者则从她的叙述中找到许多共鸣。“写作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它不仅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而且还可以把许多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别人,促发他人的思考和感悟。我也希望过去对中国不太了解的法国读者可以通过中国普通人的视角理解中国。”李春燕说,法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兴趣,可以从文化、旅游、美食等方面切入,鼓励更多法国人来中国看一看,这有助于他们改变对中国的一些错误认识。她认为,法国人主张更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对她本人很有启发;而中国的哲学也可以给法国人很多启示。

“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很真诚,第二点是其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最后是作者深得法国人的幽默风趣,读起来好玩。在对外沟通中,如果怀着真诚的心去做,很多复杂的问题也许可以逐渐得到解决。”袁莉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