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这所大学4条地铁上盖,在换乘站开通校园文化长廊,直达文博楼两弹一星院士展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4-04-06 19:57
摘要:可见T-7M探空火箭模型、返回式卫星降落伞、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模型、长征火箭发动机等大型实物展品。

大城名校,交相辉映。在上海,最多地铁可直达的大学之一,就是拥有徐汇、闵行两大校区的交大。从轨交10号线和11号线换乘的“交通大学”站,到轨交15号线与在建的23号线换乘的“紫竹高新区”站,这座4条地铁上盖的百年学府真正堪称:上海“交通”大学。

莲花南路与东川路路口的15号线站点。徐瑞哲 摄

【143米壁画长卷绘就闵行校区30多年】

4月6日,莲花南路与东川路路口,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15号线的7号口出站,途经站内刚刚启用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化长廊,步行直达闵行校园的“紫气东来门”——仿老校区华山路入口的中式校门,前往正在举办“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校友专题展的文博楼。

这条地铁文化长廊的左右两侧“风景”各不相同。左侧名为《校园》的公共艺术墙画,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设计系和建筑系十多位师生绘就,形成一幅143米的壁画长卷,描绘出闵行校区校园风貌和学子风华。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大闵行校区自1987年9月2日迎来第一批新生,历经30多年,如今校区“东扩”面积比当年大了好几倍,成为沪上最大的单体校园。长廊画作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见到行政楼、图书馆、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创业中心、教学楼、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以及“船、机、电”等学院楼,呈现着军训、交大人节、水灯节、龙舟赛、音乐节、设计节等各种校园场景。

以上为上海交大地铁文化长廊图景。徐瑞哲 摄

文化长廊的右侧则为波浪艺术装置——《奔流》。这座金属质感的浮雕墙,以波浪造型象征海纳百川、饮水思源的办学精神,“江海之上”有一艘艘小船造型,船身上镌刻着从1896年前身“南洋公学”到1959年西迁后“上海交通大学”等的校史纪年与校名更迭。在建校128周年之际,这个小长假里,不少各地校友以及本校师生都在此地打卡留念。

【直抵文博楼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专题展】

4月初,各个校门打开,向返校者开放。从15号线上到地面,直接通往东校门,继续打卡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所在的文博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60周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孙家栋、王希季的回信精神,铸箭牧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校友专题展刚刚在楼内第一展厅开幕。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今年103岁高寿的王希季,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以及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他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载人飞船计划的重要主导者与设计者。专题展上,可见T-7M探空火箭模型、返回式卫星降落伞、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模型、长征火箭发动机等大型实物展品。

王希季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学成归国。在1966年举家迁往首都之前,他在交通大学任教十余载。通过王希季本人捐赠,从他在校期间所编《船用蒸汽透平讲课讲稿》手稿(1956年),到《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编写手稿(1961年),多件珍贵档案实物为首次对公众展出。

以上为专题展展陈项目。均 徐瑞哲 摄

“其实,我也是有交大基因的,因为我从小读的交大幼儿园。”开展之际,王希季的女儿王庆苏特别向“母校”捎回父亲的话:“我是从交大出来的……现在腿脚不得力……一定会再一次和大家交流。”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8日。

题图说明:15号线7号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