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中国节”如何串起江南城市群,从这部明代奇书里找到文化密码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4-04-10 20:06
摘要:“水花雅集”展开晚明江南城市绚烂长卷

“以张岱为代表的明人对江南城市生活的描绘,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4月9日,在临近黄浦江的豫园股份太极馆,一场以江南生活美学为主题的“水花雅集”学术沙龙上,86岁的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明代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专家夏咸淳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晗展开对话。

“张岱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明代文化经过数百年积累,出现高峰,人的自由发展超过前代。人文思潮是当时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有汤显祖、袁宏道等,张岱是集大成者。同时这也是明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张岱正是在政权更替、文化转型的大时代写出了《陶庵梦忆》这本书。”从张岱身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夏咸淳讲述《陶庵梦忆》描绘的江南城市繁华景象,阐释晚明江南城市特别是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居民生活美学。他提出,江南地区的文化景观,如建筑、杭州西湖等,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美学价值,江南城市不仅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且其文化传统至今影响着当代社会。“张岱笔下的苏锡常嘉湖等地都是江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江南城市群。可以说,他是用文字书写了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夏咸淳提到,张岱笔下的江南传统节日尤其令人着迷,比如扬州的清明节、苏州的中秋节、绍兴的元宵灯会,“花灯的工艺水平极高,制作精彩,灯会散去,树上挂满了妇人的鞋子,好一番万民参与的城市景观。”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夏咸淳   施晨露摄

吴晗以“从传统到现代:江南文化的流变与当代价值”主题,探讨当下如何理解江南文化,她围绕“江南”与“城市”两大核心概念,从地理、文化经济及纯粹文化等多个层面解读“江南”这一概念,剖析江南文化的发展特质,通过对江南城市的规模、建设、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展现江南城市的繁荣与魅力。在展望江南城市文化的未来时,吴晗提出关于文化传承、人文经济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的思考,并以经典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为例,探讨江南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吴晗(右) 施晨露摄

在张岱的笔下,传统节日往往在江南勾连起跨地域的节庆活动,苏州的中秋音乐会延续到绍兴,秦淮河的龙舟也划到无锡、镇江。

在这场雅集举办地豫园,豫园灯会连年来吸引各年龄层市民参与,还成功走出国门。豫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东方生活美学研究院院长胡俊杰表示,作为明代东方生活美学的先驱,张岱的《陶庵梦忆》承载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与豫园倡导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发展融合理念息息相关。他提到,豫园举办的灯会活动作为一个载体,积极推动上海文化“走出去”,提升上海文化影响力,重点在于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有人说灯会是不是太传统,我们认为问题恰恰出在不够传统上。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在巴黎风情园亮灯的法国豫园灯会以中国上古文化典籍《山海经》为蓝本创作设计,就是深挖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谈到,江南文化是上海近年重视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学理研究还是在实践创新层面,都有很多收获。追源溯流,自明清以来,江南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代表,其文化之发展与勃兴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晚明时期,有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描述江南城市,从中淘沥出经验,助益当下城市建设,也是对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陶庵梦忆》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彰显了雅俗共赏的东方美学,对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为当下城市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发展带来诸多有益启示和借鉴。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