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理论|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看家本领
分享至:
 (12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蒙 肖鹏 2024-04-23 06:31
摘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看家本领,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懂、弄通、做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然“能、行、好”之间的本质逻辑是“举什么旗、定什么向、走什么路”,那么“归根到底”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定向”作用。以此为本质依据,“两个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经验之守正”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前进道路之创新”之间的源流关系、纲目关系、经权关系、知行关系。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看家本领,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懂、弄通、做实。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资本主义时代转换的精神精华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枢轴和根柢地位。不同于“知识”和“知性科学”,哲学强调的是“思想”和“智慧”,无论是古希腊语“爱智慧”还是我国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皆是如此。时代是思想之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大命题,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新思想的内在统一。

社会发展酝酿“哲学革命”。在资本增殖的现代霸权周遍世界之际,中国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落后就要挨打”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历史。“现代”之区别于“传统”的一大特征就是静态的、“田园诗般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浮士德般四处征服、不停劳作的“强制进步”。因此,大量的社会矛盾从中涌现出来。对现代社会矛盾问题的发掘与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创立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19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具有“两大矛盾”:一是社会生活的矛盾,表现为一方面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呈现“两极分化”,工业革命滑入了“现代化陷阱”;二是精神世界的冲突,表现为一方面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启蒙理想,另一方面是具体的人的普遍异化现实,理性精神陷入了“现代性困境”。“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即是从19世纪时代的“两大矛盾”中来,并决定性地开启了全新的“社会革命”任务。

思想桎梏催生“新世界观”。如何破解19世纪“两大矛盾”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代人曾给出过许多答案,除了“空想社会主义”之外,还有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和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然而这些“主义”的“通病”在于“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并不是拒绝“解释世界”,而是拒绝静态的、不变的认识方案,强调认识是历史的、发展的,并要求以“实践”来主动引领认识。因此,实践的主体就不再是那些“哲学家”或“精英者”,而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啻为一场“哲学革命”,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决定了国家和法的观念形态,而不是相反,这种物质关系又进一步表现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阶级矛盾。这样一来,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就牢牢把握了以“立场”为前提的使命任务:从哲学立场上看,要从理性哲学转为实践哲学;从阶级立场上看,要从资产阶级转为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解放”看作改变世界的起点,并强调“‘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把“共产主义”看作改变世界的归宿,并强调它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现实批判凝练“精神精华”。不同于康德的“理性思维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乃是“社会现实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不是单纯的“反对”,而是考察一个概念或命题成立的条件,也就是前提和范围。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动的批判,核心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产物,就它取代封建社会而言,体现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解放力量;就它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言,从中不断发展出与它自身不相容的矛盾和桎梏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看到,“资本一般”本身体现着自相矛盾的辩证法,一方面“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使人类社会强制性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表现为私有制的权力结构。由此可见,资本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促使社会进步;又会产生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利用资本的优点,同时限制资本的缺点,从而保证既有效率又有公正,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范本,彰显了社会发展与时代精神相统一、辩证法与历史观相统一、哲思与实践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认识改造世界强大的理论武器

抓住根本、洞悉本质,用彻底的理论认识和改造世界,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使命所在。因此,马克思被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强大理论武器,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根本”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什么”和“要干什么”就是哲学上的“根本”。“是什么”说的是“对不对”的问题,即合不合规律、是不是真理;“要干什么”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合不合目的、有没有价值。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思想伟力的集中体现。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两大发现,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当历史的产生过程、发展的矛盾问题、逻辑的基本限度被马克思恩格斯予以清晰揭示之后,现代性就不再是“圣物”和“神话”了,人类解放的理论空间和实践自信就完全被打开了。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是人类解放,这是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探索到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伟业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价值主题。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正是在现代化“古今中西”激荡交织之际对马克思主义初心使命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二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的理论品格和突出的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解放思想”的里程碑意义,从而“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更加实事求是地分析现象、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包含了两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即事实存在,“是”即现实规律,体现了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实”即客观实际,“求”即寻求关联,体现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实事”和“求是”不可偏废一端,重“实事”轻“求是”,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重“求是”轻“实事”,又容易流于形式主义。这两种错误都是应当避免的。

三是体系构建和观念变革相统一。我们需要从“总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因为它既是宏大严格的科学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论域。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具有三大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它批判性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改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辩证结构,从而按照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即所谓“五阶段”理论。但是马克思曾反复强调,历史规律不是生搬硬套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一切研究都要考察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把西欧的封建社会等同于传统中国的封建王朝,或者把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严格的先后继起关系,如此一来就成了教条主义。除了“五阶段”理论之外,马克思还提出过“三形态”学说(传统社会“人的依赖性”、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和“两王国”构想(作为“史前史”的“必然王国”和作为“人类史”的“自由王国”),始终在深思本质规律、构建科学体系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实现守正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就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进入“中等高收入阶段”,同时原有的“后发优势”逐渐消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要判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破局思路:形势上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论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需要牵住结构与增长即“质”与“量”关系这个牛鼻子,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由征服到共生”的关系、人与社会“由增量到增质”的关系、人与精神“从物道到人道”的关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升斗争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攻坚克难的传家宝,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内外形势、找到解决问题正确方向的压舱石。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百余年来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更加证明了通过伟大斗争,承担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逆转了走上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轨迹”,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近代梦想”。独特的基本国情、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在中国道路这个主题上明确地区分现代化和西方化,明确地区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样式和社会主义样式;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探索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文明模式,而不能简单临摹他国现代化模式;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互相成就的关系。

肩负使命担当。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这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担当,具体来说,一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政治上就靠不住。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政治信仰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只有立场坚定、求真务实,心怀国之大者,才不会坐井观天、畏缩不前。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遵守,离“经”就会叛“道”,但“读百年经典”的同时必须时刻“想当代问题”,把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摆进去,自己摸索、咀嚼、创新来给出答案。既要通过理论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来指导实践,又要用实践中摸索到的规律来发展和升华既有的理论体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是要涵养修身境界,敬终如始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武装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通过不断格物致知、自我革命,用高尚的修身境界塑造权力观、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不辜负人民深深的寄托和信任。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