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公园里跑进一群“动物”,不会说话却十分“走心”
分享至:
 (2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24-04-14 07:01
摘要: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到“新时尚”的魅力。

春暖花开,上海多座公园清明假期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近日,到公园里搭帐篷、铺野餐垫的市民游客逐渐多了起来,随之增多的垃圾,如何正确分类处置,对公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4月13日,闵行文化公园里多出一批“动物”,它们都有一个新身份——“沉默”的垃圾分类宣讲员。

草坪上,一条憨态可掬的卡通龙将头靠在展示柜上,用杯垫大小的眼睛注视着路人。走近一看,才知道它五彩斑斓的龙鳞是废旧纺织品再生的毛毡,骨架是拆下来的老旧油烟管道,龙角则是用过的锡纸餐盘清洗晒干后捏成的。

卡通龙右侧,一只用废旧布料和填充料组装的“抱抱兔”对孩子们吸引力十足,孩子看到它就忍不住跑上去给它一个拥抱。

一旁,以废旧轮胎和水泥为材料耗时72个小时制成的雄鹰,用废旧轮胎耗时100个小时制成的金龙,用废旧机械齿轮零件耗时35个小时制成的“中华田园犬”,则以更精细的工艺和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吸引了许多成年人。

卡通龙。 陈玺撼摄

抱抱兔。 陈玺撼摄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文明办主任朱锦表示,为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从今年3月起,每月都将举办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发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及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是这项专题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也是《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拉近垃圾收运、处置等全程分类体系中后端和市民的距离,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到‘新时尚’的魅力,垃圾分类就能更‘走心’。”朱锦表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包括社区、公园、学校等在内,许多市民的“家门口”已经迎来了一批“沉默”却擅长宣传的垃圾分类宣讲员。

制作卡通龙的上海蓝朋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苗正林表示,公司已和杨梅红艺术美校合作,来自全市十多个小区的可回收物经过分拣、筛选,成为学校师生创作的原料,制作的展品已进入多座公园、社区,令人眼前一亮,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变废为宝的前提,通过垃圾分类,让更多可回收物有了被充分再利用的可能。

上海鑫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飞叶艺术特殊学校合作,成为其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方,各种在艺术上存在重塑可能性的生活垃圾经过筛选、清洗、消毒,供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

志愿者向孩子讲解垃圾分类游戏规则。 陈玺撼摄

孩子将对应种类的垃圾卡片扔进四分类桶。 陈玺撼摄

上海鼎诚环卫有限公司是金龙、雄鹰、狗等再生作品的创作者。“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偿,而是在乎为什么要分类。”公司负责人表示,既然靠“利诱”很难调动大家分出泡沫塑料、橡胶制品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提高收运处置环节透明度、挖掘再生资源社会价值等方面用力,比如将这些再生作品以城市家具的形态再送回社区。居民发现自己家里的废弃物变成了周边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这就构建了一个垃圾分类价值认同的“闭环”。

“这些再生作品打开了我们的思路。”闵行文化公园管理部经理张春华表示,公园里不少垃圾分类问题是因为“距离”产生的,比如,公共废物箱的设置不够合理,公园里的200多组废物箱集中在主干道两侧、上不了草坪,会导致部分在草坪上游憩的游客“嫌麻烦”。

张春华透露,公园很愿意尝试和这些再生作品的创作方合作,让公共废物箱以更有“弹性”的方式,比如垃圾桶本身就是再生原料制成的、兼具收纳垃圾和宣传垃圾分类理念知识等功能,从而拉近游客与分类投放设施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节假日游客较多时,在帐篷比较集中的四块大草坪设置有设计感的临时垃圾桶,既方便投放,还能让人感受到创意和美。”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