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数据 > 数据洋葱 > 文章详情
【数说长三角】平均收入难覆盖成本,各地为何这么爱办马拉松
分享至:
 (16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书瑶 连俊翔 曹俊 狄斐 2024-04-19 07:40
摘要:更高的赛事级别,对应更加高昂的成本。

又到了一年中举办马拉松的旺季。长三角是国内马拉松的“热土”,赛事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3月至4月,光是经认证的A类赛事,长三角地区的举办数量就有至少46场,一个周末有好几场马拉松的情况时有发生。

谁能想到,在马拉松这件事上,长三角也能“卷”起来。

开“卷”马拉松赛级别

现在,长三角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已经没啥好炫耀的了,大家比的,是马拉松赛事的级别。

在国内,根据赛事的组织标准和成绩认证标准不同,路跑赛事分为A类(又分为A1类和A2类)、B类、C类三个等级认证,其中A1类为最高级别。在此之上,还有标牌、精英标、金标和白金标4种世界田联认证标签,代表更高的办赛标准。

今年3至4月,苏浙皖举办的A类赛事分别达到21场、14场和6场。

上海与南京、杭州并列举办马拉松赛事最多的城市榜首,两个月举办的A类赛事达到5场。A类赛事也并不全在大城市,46场A类赛事中,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主办的就有17场,占到37%。

包括一些新开跑的马拉松赛,也在积极地申请A类赛事,向国内最高标准看齐。2024年的阜阳马拉松、去年开始的苏州马拉松、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均是在举办时就申请成为A1类赛事级别。

这还不是最卷的,举办时间稍久的马拉松已经在向标牌赛事发起冲击。

于2021年开始举办的淮安马拉松,在今年1月份评得世界田联认证的标牌马拉松赛事,堪称拿下标牌最快的马拉松赛事。南京仙林半马、南京浦口半马则在去年3月申请到标牌马拉松赛事的标签。上海半程马拉松和无锡马拉松也都在几个月前申请到了金标赛事。

赛事投入水涨船高

办一场马拉松要花多少钱?

马拉松的赛事成本一般由赛事运营、赛事营销成本和赛事奖金三块构成;收入则主要来自报名收入、赞助和政府补贴。赛事成本中,赛事运营涉及到赛道建设、运营人力成本和装备补给等,占到较大比例。

尽管大部分地方都不披露具体的金额,但从一些保障的人员、设备投入,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2023年无锡马拉松,总共安排了5139名志愿者、3968名安保人员和1240余人的医疗保障人员,赛道沿途设立了26个医疗站,配备1架医疗救援直升机、20辆救护车、100台AED。

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更高的赛事级别,对应更加高昂的成本。

如A1类赛事,在竞赛距离、赛道丈量、计时、裁判、兴奋剂检测等方面都需达到世界田联成绩认证的标准,需请到有资质的技术官员进行赛道丈量、使用中国田协审定通过的感应计时系统、设置多处录像和进行规定的兴奋剂检测等。

要拿下“精英”、“金标”、“白金标”三种标签,还有一笔评标费用,其中包含世界田联用于反兴奋剂计划的标牌费用和中国田协服务费。申请最低级别的标牌赛事,需16.7万元。

赛事主办方还要在医疗、数据处理、转播通信、品牌推广、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标准。

根据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的数据,以一场3万人参赛规模的A1级马拉松来说,平均赛事运营经费达到1199.86万元,平均报名收入为390万元(按照3万人规模、平均每人报名费130元来计算)。虽然国内赛事商业价值最高的上海马拉松(2019年共21家赞助商)赞助费收入规模在2000-3000万元,但国内A1类马拉松的平均赞助收入仅为669.42万元,算下来平均有超过100万元的资金缺口。

实际上,那些成立时间不长、IP价值并不大的赛事,大多是政府补贴在承担资金缺口。

办马拉松的动力是什么

亏本也要办马拉松,各地政府的动力是什么?

有人说,办马拉松是为了政绩,也有人说是为了经济,但各地的马拉松热,确实很难进行单一的归因。

虽然办一场马拉松赛,投入巨大,但也不能否认,如果办得成功,短期内就会带来人流和消费。

比如,数据显示,3月的无锡马拉松就创造了高达2.83亿元的经济效益。

简单计算下,本次无锡马拉松共有3.3万参赛选手,若假设每位参赛选手都独自前来,那么人均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8586元。若假设是一家三口前来,人均消费也达到2782元,是无锡去年中秋国庆假期间人均消费的2.63倍。同样,今年南京浦口马拉松期间,人均旅游消费达到736元,是今年清明假期南京游客人均消费金额的1.36倍。

高昂的客单消费,或与跑马拉松的群体有关。数据显示,35至49岁的中年群体是跑马拉松的主力军,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根据《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早在2019年,这一群体在马拉松赛事上的年均花费就超过1.1万元。

当然,“政绩”肯定也是地方官员考虑的一方面。

与其他体育赛事不同,马拉松与城市面貌的连接性更强,比赛线路往往会贯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色街区等,再通过直播、社交平台的照片、视频等方式传播,展现市容市貌。

去年的苏州马拉松,将整个赛道设置在护城河、盘门、狮山商务区、寒山寺、平江路、东方之门等多个苏州地标性建筑沿线,赛事奖牌则以苏州地标为主,赛道沿途舞龙舞狮、昆曲、评弹、船拳等展演宣传苏州特色文化。南京浦口马拉松在赛事之上还融合了非遗民俗手狮舞、马灯表演、舞龙舞狮表演等文旅活动,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观看。

正是因为马拉松能够更好地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对城市的旅游品牌推广、城市形象提升起到了其他体育赛事难以替代的作用。很多地方提出,要让马拉松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赛事冷热差距大

有人说,马拉松太多,跑的人不够了。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确实赛事之间的冷热程度差距甚大,一些赛事“一签难求”,部分赛事则“缺跑友”。

比如无锡马拉松整体中签率仅有12%,其中全程马拉松的中签率低至3.45%。最终的参赛选手中,来自外省市的跑者占64.2%。这场无锡马拉松也是中国马拉松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比赛,且仅次于东京马拉松,位列亚洲第二。

今年春季的上海半马、上海女子半马同样一签难求。上海半马有87653人报名,较去年同比增长11%,整体中签率仅有17%。上海女子半马的参赛规模为5800人,报名规模达到28786人。

“超级马拉松”频频出现,但也出现“大赛报不上,小赛没人报”的情况。据称,有部分比赛因赛事名额一直未报满,直到开赛前三四天才彻底截止报名,更甚至于有赛事由于参与人数达不到办赛规模而被迫取消。另外,大赛还考验城市的应对能力。最近2024雪窦山江南百英里越野赛中,就发生了49名选手凌晨被困在没有手机信号寺庙的事,虽然这不是马拉松赛事,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办一场规模超出自身能力的赛事会带来额外的负面效应。

马拉松成为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已经不是“独家秘籍”。长三角很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体育赛事名城,而目标是同质化的:通过办赛打造城市形象符号、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增进城市文明风貌。

随着投入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张牌的性价比是否还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习生张宇彤对本文亦有贡献)

栏目主编:尤莼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