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江南人最隐晦的表白:来吃蚕豆吧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庞小漪 2024-04-18 18:32
摘要:江南人不时不食,江南人的感情也讲究慢火熬炖,水到渠成。

路过小区绿化带,正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挖野菜,妈妈蹲着身子一边用刀挑,一边讲解,女儿半俯着身子打下手。因为小区有大片的树林、草坪,春天的时候,就会“长”出些挖野菜的人。这个季节,要是在娘家,母亲的餐桌上,一定会有马兰头拌香干这道菜。从早上喝粥到午饭、晚饭,一小碟安居一隅,不抢主菜位,吃的是菜,品的却是春意。

挑马兰头,母亲最擅长。从少女时代开始,下午几个女孩子约好了一起做花边,做得眼睛花了、脖子酸了,就扔了花边,去田间地头挑马兰头。一把小剪刀,麻利地将马兰头连根挑断,攒满一篮回家,正好是外婆煮晚饭的时间,外婆接过篮子,把根剪了,洗净烫熟,捞出切细,拌了香干粒,满屋清香。挑得比较多的还有荠菜,回家包荠菜馄饨,又是另一股野香。

冬天草头最嫩,直接剪下嫩枝嫩叶,过了清明,草头老了,改用镰刀“盘草头”,做羊饲料,或者放在河泥里任其腐烂沤肥。这个“盘”字可不是一般人能领会。父亲插队下乡第一天,队长让带个篮子“盘草头”去,父亲不懂草头的“盘”法,割半天刚把篮子铺了个底。

挑马兰头的母亲,遇见了不会“盘草头”的父亲,耐心告诉他,“盘草头”就是镰刀紧挨着地皮,顺藤摸瓜把草头连根割起来,这才称为“盘”。这本事,没有点从小割羊草的功底,真不是城市里的下乡青年一时半会能掌握的。

清明节后,父亲邀请母亲来家里做客,没什么可以招待的,说“蚕豆新鲜,来吃蚕豆”。

老话讲,蚕豆不救穷人,新鲜不过五六天,到了七八天,“黑眼睛”就长出来,老了。老了的蚕豆剥去皮就是豆瓣,江南农家有储存豆瓣的习惯,因为豆瓣饭有特别的用处。

蚕豆虽然新鲜,总归是少一点荤,父亲往河里一跳,摸了一大碗螺蛳。江南人家里走两步就到了岸边,洗碗的时候剩菜顺势倒进河里,螺蛳贪吃,四面汇集而来,聚集在岸边,这个当口下水,一抓一大把。

母亲尝了口蚕豆,甜甜的,父亲说加了糖。母亲心里一动,新鲜蚕豆,会有股涩味,糖是用来解涩的,这个苏州小伙,来了没多久,却是个有心人。

父亲说:你尝尝这个“蛳螺”,味道怎么样?母亲轻嘬一口,又心里一动,苏州人管这叫“螺蛳”,而我们常熟人,包括无锡人是反过来的,叫“蛳螺”,他入乡随俗,是打定主意要在这里扎根了吗?

改天母亲回请父亲上门吃饭,外婆觉得苏州城里小伙子上门,总得拿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决定煮刀鱼饭。清明前正值刀鱼洄游,仔鱼回到长江产卵,产完后再回到海里。那个时候,刀鱼不过两三角一斤,三四两一条,价格虽然远比不上现在的贵,要做刀鱼饭却很吃功夫。

外婆用大头钉把刀鱼一条一条钉在灶头大锅的锅盖内侧,开火煮饭片刻,锅里饭的水蒸气噗噗往上冒,把钉在锅盖上的刀鱼肉生生给焖熟了,鱼肉簌簌掉进饭里,锅盖一开,奇香扑鼻,刀鱼肉和饭早就“鱼饭情深”,难分彼此了,鱼的骨架仍完整保留在锅盖上。讲究些的人家,会配一碗草头,如果刀鱼单独做,草头铺在下面,据说要是鱼刺卡了喉咙,用草头可以卷下去。这道菜如今随着长江刀鱼价位水涨船高,普通人家也只能“望江兴叹”了。

外婆端上刀鱼饭,热情招呼,也在默默观察这个城里小伙,看他狼吞虎咽吃得香,心放了大半。清明前刀鱼骨头最是细软,和饭咽下去也不要紧,这个苏州人,懂经!别怪未来丈母娘使出“刀鱼饭”测试这一招,毕竟能在一口锅里吃饭,才能成为一家人。

爱吃蚕豆的母亲和会吃刀鱼饭的父亲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办婚宴的时候,哪能少了那一锅腌笃鲜,这是春天江南人餐桌上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美味。“腌笃鲜”由春笋、咸肉、鲜肉三“鲜”熬成。一场春雨后,父亲和母亲去附近竹园,找准冒着小尖的,一锄头下去,一挖一个准,刨出的春笋,嫩到可以直接吃。母亲在饭店工作,近水楼台,把同事大厨请过来帮忙,大厨把去岁腌下的咸肉和鲜肉、春笋分别煨汤,再合进一锅“笃”,常熟人称小火煨为“笃”,不知道“腌笃鲜”是否得名于此。这样出来的“腌笃鲜”汤色洁白,鲜香浓醇,绝不会像我们家常的做法,放在一起“笃”,以至清汤寡水。

江南人不时不食,江南人的感情也讲究慢火熬炖,水到渠成。春天的餐桌,大概最能传达眼波流转,最宜意会脉脉情致,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作一句“来吃蚕豆”吧。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