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喇叭,肝是哑巴”,胃生病了,人们都能明显感觉到,但肝脏出问题就不一样了。“人体能健康,全靠肝来帮”,它痛感神经不敏感,我们往往很难及时发现,以至于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
8月21日,健面谈特邀上海市同济医院体检与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副主任丁可可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检验科主任张凤华教授,为大家做“远离‘肝’扰,早筛早诊”的健康科普。
“肝”货满满的科普总结,让我们一起来get重点吧!
诱发因素多 早筛早诊很关键
中国是肝癌大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据丁可可教授介绍,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一种,占比约75%~85%,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往往即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诱发肝癌的因素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此外,肝硬化、肥胖、糖尿病以及家族史等因素也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慢性肝病患者、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及长期酗酒者等。
张凤华教授指出,精准医疗,诊断先行,早筛早诊是肝癌防治的关键。她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诊断手段有了显著的提升。比如,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提高,血液学标志物的检测也越来越被重视,比如甲胎蛋白(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这些手段的结合,使得肝癌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和高效。
定期检查 关注重点指标
肝癌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已进入中晚期。丁可可教授指出,对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是关键。如果出现持续的腹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此外,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不能忽视常规体检的重要性。丁可可教授指出,常规体检中如果包含肝脏超声和AFP检测,是有可能发现肝癌的早期迹象的。对于高危人群,还需要PIVKA-II和进一步的CT或MRI检查。
在谈到检测指标的解读时,张凤华教授指出,一般临床建议使用多种手段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虽然广泛应用于肝癌筛查,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PIVKA-II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越来越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些数字化算法如Elecsys GAAD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早期地发现肝癌患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该数字化算法也在今年被首次纳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推荐。
科学预防 远离“肝”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面对这一宏伟目标,我国肝癌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张凤华教授认为,近年来,通过加强公共健康教育、提高筛查覆盖率、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等手段,我国在肝癌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丁可可教授强调,肝癌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癌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量饮酒,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其次,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肝脏检查。
除此以外,张凤华教授还补充到,大家还要注意避免使用不洁的针具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肝炎病毒。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扫描下方图中的二维码可回看直播!
直播预告|远离“肝”扰,早筛早诊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