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大国之道 > 文章详情
考古现场搬进博物馆?创新规划与展陈,让历史更易被看见被理解
分享至:
 (4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简工博 2024-09-20 09:00
摘要:大国之道·G310 | 遗址本身也成为故事的主角。

【编者按】

当我们讨论灿若繁星的中华文明,G310、G215、G104,这三条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国道线远不足以举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间,仍可见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铺展开来——

良渚、二里头、殷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秦月汉关人不见,莫高窟、榆林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壁画历千年而不朽;从西安到玉门关,从杭州到泉州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展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310、215、104三条国道路线,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脚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脚下跑出新的速度与风景。


河南安阳,洹水之滨,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隔河相望,便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今年2月26日开馆后不过半年,游客数量已破百万。

无独有偶,爬上河南洛阳近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楼平台眺望,就能看到大片芦苇丛包围着的正在继续考古发掘的二里头遗址。

把博物馆建在遗址旁边,缩短从考古到展陈的距离;创新展陈模式,把历史以更亲切的方式讲述给观众——随着文博热席卷全国,历史的展示方式正在悄然升级。

把考古现场搬进博物馆

走进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不少观众首先会被车马展厅的场景震撼。相比过去许多博物馆将出土文物清理后放进展柜里展陈,这里直接将考古现场的状况搬进展厅内。环绕着半封闭的展示区域,观众能近距离观察这些在探方中清理出的文物遗迹,不仅能清晰看见马车的辕、轴、舆、轮、衡、轭等主要构件,就连殉葬马匹和人的遗骸也清晰可见。经过近百年探索,殷墟发掘车马坑九十余座,展厅的陈列也显示历史变迁:殷墟早期以车马器陪葬为主,车马器套数代表主人所拥有的马车数量,见证主人身份等级;晚期马车陪葬成为中、上级贵族的专属,彰显着墓主人的赫赫权威。行走期间,“车辚辚,马萧萧”的历史场景仿佛扑面而来。

行走在展厅里,记者甚至直接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工作情况。多位考古工作者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拿着小刷子和水杯,正在小心地进行出土兽骨最后的发掘与修复工作。隔开一段距离,观众可以安静地观看他们现场工作的情况。

将考古现场探方整体就近搬进博物馆进行后期发掘,一方面因为相比在遗址露天清理严重受制于天气变化,博物馆内的温湿度更有利于文物保护;另一方面博物馆内考古清理也能让观众直观看到考古工作的场景。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博物馆内现场考古

参观博物馆像逛公园一样

殷墟博物馆新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连点成片,不仅更方便考古展示,也在先民生活过的土地上更好地讲述殷商文化面貌。当在博物馆内看完女将军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之后,便可就近前往妇好墓,有观众说,文物与实地相结合,“女将军的戎马生涯、落葬仪式和考古现场,像走马灯一样闪过眼前,原本抽象的历史忽然有了画面。”

无论点击预约殷墟博物馆还是殷墟遗址,都有优惠“联票”选项,一个二维码就能参观游历殷墟博物馆新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殷墟博物馆每天夜场从17时30分至20时30分,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周末三天观众可以一直参观到22时。在一些居民和游客眼中,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不再是一件需要特别准备的事,“像逛公园一样融入生活”。

以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为契机,安阳市稳步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殷墟宫庙区、王陵区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施工方案编制、《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等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以殷墟为基础的考古科学馆、河南非遗展厅、文化艺术中心等文旅综合体也在完善成形。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则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道展示着古老夏都的文明起源。考古发掘显示,早在距今约3800多年前的夏朝,二里头的先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麦子等农作物。今天的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在合适区域营造了部分农耕面貌。博物馆与偃师区的家庭农场合作,在遗址公园分别种植了400多亩油菜和100多亩小麦,也让人感受农耕文明的延续。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部

“王子日记”成展览主角

殷墟博物馆新馆三楼,被两位主角“子”和“亚长”占据:“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与“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与一般展览以门类或时代为题不同,这两个展览从研究者的考古学术成果出发,以一位商朝王子和一位商朝将军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还原商代文明图景。

“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现场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的长方形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片,其中689片甲骨上面刻写着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其中2000多条占卜记录问卜者是一个叫“子”的人。策展人、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经过细致研究,推断“子”为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之子。

参观“子何人哉”特展,一片片甲骨文就像这位王子的起居实录:他曾一次使用105头牛进行祭祀,也曾为跳什么舞而禀告武丁妇好,还曾因身体不适请假不去上学。展览依据考古研究,在摒弃不靠谱、无依据的过度联想后,通过打造“子”这样一个具象、感性、有性格的人,让观众更易懂商代文明。

“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何毓灵策划。亚长墓共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随葬品577件,是殷墟继妇好墓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根据青铜器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专题展通过展示发掘、整理、阐释、研究的全过程,将墓葬出土的所有文物成组展示,就连他哪根肋骨受过伤,观众也能看到,透物见人。

亚长牛尊

考古学家“爱好炸酱面”

何毓灵在殷墟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作为一名考古人,常年奔波于田野,虽然十分辛苦,但能够穿越三千年,见证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这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而观众也能在社交媒体发现于成龙的身影,介绍殷墟的文史知识。

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为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出土了后母戊大方鼎这样的“国之重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也锻炼和培养出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郭宝钧等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在博物馆的展陈里,不仅创新地将历史还原成“具象、感性、有性格”的人,也让考古学家变得更可亲近。

“探索商文明”展厅里展示了历代考古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大名鼎鼎的“考古十兄弟”中的老大、考古学家李济的学生李景聃,特征一栏写的是“神体丰硕,绰号‘阿胖’;爱好腊肉和卤鸭。”而老八王湘曾是“十兄弟”中参与殷墟发掘次数最多和调查遗址最多的人之一,后赴延安参加革命,博物馆介绍他时同样可亲:“爱好炸酱面,曾经一连吃了4个月炸酱面”。许多观众行至此不禁莞尔,“那些旧照中不苟言笑的专家们,和身边人一样亲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