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在上海,终点是新疆霍尔果斯,312国道全程4967千米,经过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九省区,是贯穿东西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条路上,有小桥流水、中原沃野,也有大漠孤烟;有边城异域风情,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现代都市时尚……当312国道把如此多样化的区域连通后,沿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实现了更自由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
今年7-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踏上312国道,试图寻找这条联动东中西道路沿线的发展密码。
张看制图
甘肃省教育厅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本年度,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甘肃省各大高校毕业生,超半数选择扎根西部就业。
长期处于人才紧缺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被贴上“孔雀东南飞”标签30余年的兰州大学,如今终于能够长舒一口气。
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西部地区人才流失,这段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兰州大学的师资团队纷纷选择向东南部沿海地区“出走”,一度被调侃为:从兰大出去的人,可以再组建一所兰大。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纵深区域。但在过去,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西北部城市发展的瓶颈。
现象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不便、物质条件艰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为兰新路、编号为312的国道线,是连接嘉峪关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唯一的交通要道。如今,312国道把我国东部最大的城市和西部多座城市连在一起,成为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纽带。
多年来,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对口帮扶等宏大叙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来往往,一刻不停地重塑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力度」
国产大飞机设计师挂职村书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不仅将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布局在中西部城市,也在政策上鼓励广大青年到边疆去。
当年,一大批来自东部的年轻人抱着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来到西部。在今天的西部城市中,依然能够窥见这种时代的烙印。
比如,方言。
回溯到1958年,“因企设市”的嘉峪关市因酒钢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大量来自东北鞍钢和全国各地的移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甘肃小城流行的方言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话。时至今日,略带“东北味”的普通话在嘉峪关市的大街小巷仍时时可闻。
在兰州,甚至一度可以通过口音辨别对方的家庭出身背景。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景平说:“过去,兰州南边的人多来自河南的铁路系统,北边住的多是军区大院的陕西人,西北片的重工业区移民大多来自东北,而兰州最早的商业系统是整体从上海搬来的,因此相关从业者都讲上海话。”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并有了升级版。
最近这一年,浙江人王浙波渐渐听懂了西吉话。在312国道沿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记者见到了现任甘井村挂职第一村书记王浙波。
一年以前,他还是中国商飞集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一名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制造落地的飞机设计师。去年7月,王浙波随着中国商飞公司对口西吉县的帮扶团队(简称商飞团队)来到曾被描述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共同肩负起西海固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担。
王浙波在蔬菜大棚中 受访者提供
2012年起,中国商飞集团开启对西吉县的定点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7000万元、派出9名挂职干部、91名支教成员以及上百位大飞机青年人才来到西吉,深度参与当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振兴等帮扶工作,为西部发展贡献来自上海的东部力量。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近年来,“给钱给物”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展升级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东西部协作新格局,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沿着312国道线的方向从东部涌入西部。
「温度」
“最孤独的985”当“天使投资人”
5年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吴铎和新入职教师一起参加座谈,在座教师绝大多数是甘肃人,省外籍贯教师要么曾求学于兰大,要么与兰大有合作关系,也都与兰大有渊源。
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兰州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飞速崛起,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不断上演。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才引进都是让兰大头疼的问题,网上有不少调侃,如“最孤独的985”。
不过,今年3月,时任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过去‘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有所扭转,‘人才西北汇’的态势逐渐形成”。
“孔雀”不再“东南飞”,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西部各省区及高校千方百计为青年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着力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
从博士后出站到获评教授职称,研究中国水利史的张景平只用了5年时间。他告诉记者:“倘若当初去了任何一所其他高校,我的整体发展绝对不可能到今天这个层次。我很感谢兰大的青年研究员制度,我是其中的受益者。”这几年,兰州大学建立健全了“萃英学者”计划。这是一个包含萃英学者、青年研究员、博士后的完整人才计划。这项机制中,兰大充当了学术界“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它就像个‘温室’,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科研。”近日,吴铎收到好消息——他完成了从青年研究员到教授的转变。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张景平。于量摄
「广度」
这里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学术视角
除了高校,许多西部城市也在“抢人大战”中持续发力。连续几年人口净流入的嘉峪关市无疑是赢家之一。
西部地区要发展,首先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这是许多西部城市主政者的共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要改变引人难、留人难的局面,关键还在于城市的发展。
“选择一座城市,人才看的并不是简单的政策,而是城市有没有发展空间,能否为人才创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嘉峪关市副市长刘立桢告诉记者,这些年,嘉峪关市在不断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的更新迭代,为人才创造平台机遇。
嘉峪关市副市长刘立桢接受采访
为了让学子们能在西部大展身手,西部各高校按照西部发展需求设置学科。“西部有沙漠、高原、冻土、冰川等多样地貌特征,这是学科发展的巨大宝库。我们就是要将区域禀赋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特色。”严纯华认为。
张景平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他选择回到兰州大学任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为他开展“明清以来河西走廊水利文献集成整理与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和应用研究成果平台。“尽管西北部地区目前在经济上不够发达,这里仍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学术视角。”张景平说。
许多从东部来到西部的人才也有类似感受:或许正因西部地区足够辽阔,他们拥有比在东部城市更宽广的才华施展空间。
去年,商飞团队有了新故事:一名来自西吉县的清华学子,毕业后应聘入职了中国商飞公司。在他初中阶段,曾接受过最早几批商飞帮扶团队支教老师的授课,大飞机的种子就此埋下。这位新员工还表示,未来要加入商飞的帮扶团队,延续大飞机血脉。
“只有走在从东向西的这条路上,你才能深切感受到东西部地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王浙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