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人民建议 > 文章详情
搭建就业“敲门砖”,做好大学生“间隔年”社会支持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怡雯 2024-11-21 09:01
摘要:“间隔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沉淀时期,社会及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机制。

我是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今年10月,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上海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地方国有企业、在沪央企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年限放宽到了2年内,这样的“应届毕业生”被人称为“间隔年”大学生。

今年暑假期间,针对大学生“间隔年”的状况,我参与了一项社会实践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这部分人群在“间隔年”期间,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调查发现,这些高校毕业未就业的群体,往往选择居家与父母同住,尽管在此期间也会自发地参与志愿服务或职业试水等活动,但由于缺少社会层面的帮助和支持,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与周边环境联系持续变弱、交互变少的情况。需要关注的是,对于未来的就业而言,“间隔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沉淀时期。因此,我认为社会及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机制。

我认为,社区是可以触达这部分群体的一个重要抓手,可以以社区为起点,搭建起信息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在线上定期举办职业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大学生、社会组织、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也可以邀请一些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群体共同参与交流;再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一些就业相关的政策信息、求职活动通知等,为处于“间隔年”的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这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经由与企业就业单位的合作,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们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以学校为桥梁,形成“学长学姐一对一”的结对关系。通过这些实践和研讨,可以有效提升“间隔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明确就业方向,解决就业的难题。

事实上,以上的这两点支持机制,不只适用于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在校学生同样有意义。提前了解就业环境和岗位社会需求,有助于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提前规划未来,调整专业方向或能力发展重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外,身处校园的我们很难感知到求职的困难与压力,提早了解社会求职现状,也能督促大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扎实学好专业知识。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唐乙隽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