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评论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这个直达基层机制,数智化如何赋能?
分享至:
 (9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晓宇 2024-12-16 06:44
摘要:借助科技力量,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并强调“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更为新时代文化惠民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借助科技力量,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首先,有利于促进文化公平,缩小城乡文化差距。长期以来,优质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文化供给相对匮乏。通过数智化手段,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资源。其次,这一机制有助于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有”,还要“好”。优质文化资源的下沉,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回应。再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对于加强文化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让更多优秀文化资源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可以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数智化赋能文化惠民的路径举措

数智化转型为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智能数字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和精准投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正在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文化资源的可及性,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数智化赋能文化惠民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云上文化”服务模式蓬勃发展。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其推出的“掌上国图”APP已拥有超过1000万注册用户,日均访问量超过50万人次。疫情期间,“云游故宫”更是创下单日访问量超过1000万的纪录。这些数字生动说明了“云上文化”服务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例如,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智慧图书馆”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精准推荐和智能借阅。据统计,该系统上线后,图书借阅量增长了25%,用户满意度提升了20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馆东馆运用AI技术打造的“图书防哨兵”系统,通过智能预警,将图书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了90%。这些创新应用充分证明,科技赋能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效率和安全性。

移动文化服务助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浙江省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活动,借助5G技术和移动设备,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偏远山区。2022年,该项目覆盖了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

统一的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正在加速形成。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建设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已经整合了全国2000多家文博单位的数字资源。这一平台的建立,为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路径举措充分表明,数智化不仅能够提升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能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数智化在文化惠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智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推进数智化赋能文化惠民的进程中,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既是阻碍文化资源有效下沉的因素,也是我们亟须突破的关键点。首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优质文化资源仍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数智化虽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如何有效利用数智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广泛覆盖,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传统服务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多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仍沿用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依赖实体空间和线下活动来开展文化服务。这种模式在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传统的服务模式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服务优势的同时,积极拥抱数智化转型,创新服务方式,成为摆在各文化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三,数智化转型进程不均衡。虽然许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经意识到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实际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机构已经在数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而欠发达地区的机构则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数智化进程相对滞后。这种不均衡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文化资源分布的差距,与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目标相悖。

第四,资源整合程度不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多种类型的机构,各自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这些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还不够高。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平台不兼容、管理体制差异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资源共享体系,是数智化转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最后,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数智化转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需要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普遍面临这类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基层文化机构,既缺乏能够驾驭数智化技术的IT人才,也缺少能够进行数字内容生产和运营的专业人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智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瓶颈。

如何推进数智化文化惠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优化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数智化文化惠民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数智化是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根本目的。要善于运用数智化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强化顶层设计。要加快制定数字文化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数智化文化惠民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层数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要把这些资金用好、用到实处。

第四,培育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支持高校设立相关专业,鼓励文化单位与科技企业开展人才交流。要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数字技能培训,打造一支懂文化、会技术的人才队伍。

第五,推动开放合作。要鼓励文化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数智化浪潮奔涌向前,文化惠民的道路愈发宽广。要充分发挥数智化的创新优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上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情报研究中心副主任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