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会展业。在上海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过程中,德国人迈克尔深度参与其中。作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他过去10年做了一件事,通过这座全世界最繁忙的展馆来为上海“链接世界”。
已经来上海35年的迈克尔在2017年、2021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以及白玉兰荣誉奖。“我认为自己已是半个上海人了,非常高兴获得‘白玉兰’奖项,这让我觉得受到这座城市的认可。未来,我确信越来越多全球企业将会继续看好中国,我也始终愿与上海共成长。”
追求卓越的服务,链接中国与世界
11月5日,进博会在“四叶草”开幕之际,新国际博览中心迎来“六展齐发”: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等6个国际专业展会同日开幕。
多展齐发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并不罕见。在迈克尔和团队千余人努力下,这里年接待观众800余万人。通过会展业,汇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成为城市发展要素的“引流器”。
“世界各地的朋友叫我‘链接者迈克尔’,因为我的工作是帮助全球的伙伴链接中国的机遇。”迈克尔说。他每年有120多天往返于世界各地,向全球客商推介上海,并将高水平国际会展带回中国。采访前几天,他还在迪拜对接国际客户。“场馆目前为期5天左右的展览档期已经售罄,仅剩一些一两天的空档期可供销售,因此我到迪拜寻找一些国际会议的新客户。”
在迈克尔看来,服务质量追求卓越是新国际博览中心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团队与安保、公安、消防等单位紧密合作,保障会展在大客流下热闹繁忙又平稳有序,因此广受展商、观众好评。”他说,“一个大型展会,所需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极其庞杂,我们的团队时刻准备着为客户解决各方面问题。”如今,即便面对超大客流考验,新国际博览中心的会展服务保持零事故、零意外。
看中上海潜力,投身会展行业
1989年,从事食品贸易的迈克尔第一次踏足上海。“当时的浦东并不发达,从农田纵横,到高楼林立,只用了不到20年。”商业嗅觉敏锐的迈克尔看中上海的潜力,上世纪90年代就说服德国总部在中国建立分公司,后来常驻上海工作。2014年,从事国际贸易多年的他出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
德国是老牌的会展大国。会展经济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产业的腾飞又进一步助力会展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全球影响力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中,150多个在德国举办,每年吸引约18万参展商和1000万观展者。
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是迈克尔的家乡。在他看来,上海与他的家乡有着相似的禀赋。“汉堡坐落在易北河、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入海口处,世界各地的远洋巨轮在汉堡港停泊,为德国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他说,而上海之于中国,就像汉堡之于德国,“上海每时每刻在诞生新鲜事物,永远令人无比激动”。
关注行业变化,无惧应对挑战
“会展行业正在发生了很多变化:10年前,绝大多数会展都是B2B形式;而目前,B2C形式的会展越来越多,这给会展的组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迈克尔说。
在B2B向B2C转变中,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文、商、旅、展深度融合的趋势。比如,去年10月举办的第134届广交会,专门设置了音乐啤酒节。引入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形成更具感染力的参展体验,让往来客商爱上这座城市。
面对行业变化,迈克尔说:“会展行业的从业者要永远年轻、永远拥抱变革。”在他的团队,越来越多年轻的会展人正参与决策过程中,新思想交锋、新观点碰撞,让新国际博览中心总能敏锐地发现新兴的行业,举办新奇的展会。
采访中,迈克尔也不避谈线上冲击。他认为,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人际交往和面对面沟通对商业合作始终不可或缺。“比如要签一笔葡萄酒订单,线上介绍得再天花乱坠,总抵不过到线下喝一口放心。”
绿色展会,是会展业的另一大趋势。新国际博览中心已着手从设施设备改造、优化流程、参与绿色标准制定、寻找碳足迹,探索使用绿色能源、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交流等方式来推进绿色会展。
来沪35年,迈克尔始终坚定看好上海。他说:“常有世界各地的朋友问投资机遇,我总告诉他们:来中国、来上海看看。这里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我非常确信在未来10到20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会到此投资。”
视频制作 沈阳 制图 黄海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