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一派出所副所长殴打小学生被撤职一事持续引发关注。据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两级公安机关发布的权威调查显示,被副所长踢打的六年级学生马某某是一名校园“小霸王”,被曝多次殴打同校的两名三年级学生,在民警到现场做情况核实时,他又自行离开现场,网传视频中被踢打的那一幕发生于马某某被民警找回时。
由于涉及“校园霸凌”,这份通报发出后,网络上的舆情发生了极大的反转,很多网友表示“对副所长撤职处罚过严”,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他们为涉事民警邮寄锦旗的截图。在这部分网友看来,校园霸凌应该有人管,而执法民警殴打校园霸凌者是在“伸张正义”。
法治社会,警察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滥用私刑是基本常识,网友“伸张正义”的观点肯定站不住脚,只是近年被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当公众的愤懑和无力感积攒到一定程度,“以暴制暴”也被视为“不妨一试”的有效路径。
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考量,目前治理校园霸凌主要依托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和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警方训诫、学校教育批评、家长配合管教这套组合拳的实际效果如何,并无量化标准。而缺乏必要的纠偏,校园霸凌在事实上成为受霸凌者及其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发生了河北邯郸初中生杀人埋尸案这样的极端案例后,公众普遍认为,不能因为尚未发生恶性事件就纵容校园霸凌的发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固原事件中,作为执法人员的警察不该“以暴制暴”,无需多加讨论,但“副所长被撤职”,又很容易形成一个新的隐喻:真的没有人可以管教“小霸王”。这应该是公众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目前发布的权威调查中并未对“是否存在长期霸凌情况”形成定论,而这却是不容放过的细节。要知道,一旦青少年不用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负责,那必然会激发人性中的恶,更加为所欲为。所以,如果霸凌情况属实,后续针对“小霸王”霸凌详细情况的调查、干预和响应,是不容忽视的后半篇。
何况,在互联网语境下,一个热点事件的意见分歧并不只影响事件本身。什么是公平,如何实现公平,回答好这些问题,既是对具体个案收尾,也将为公众带去更多思考,影响他们对公平、正义以及实现途径的理解。
民意一时撕裂并不可怕,但不能忽视造成分歧的根源。公众寄送锦旗支持“动粗”的副所长,行为本身不妥,背后情绪却是对校园霸凌能够得到根治的迫切期待,应当予以重视。基于此,后续针对“小霸王”的跟进处理,应该努力帮助公众厘清两个问题:首先,难以治理的校园霸凌,能够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去介入干预;其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以暴制暴”不能也不该成为获取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否则,割裂的公众认知,扭曲的正义观,会在偶发的社会事件中一次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