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科创产业空间“创新里”的新办公室里,上海智康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徐培麒喜欢看武宁路上的车来车往。他的企业就孵化于不远处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照他的形容是“从蛋壳到了鸟巢,今后会展翅高飞。”
武宁路,南起长寿路,北至曹杨路,全长2300米,集聚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近千家科技创新主体,更是上海连接沪宁沿线的要冲。
在普陀区的最新定位中,武宁路正成为激活全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流量密码”。
常住人口超过123万的普陀区,当下流量增大:老牌商业体环球港,平均每天人流量10万+,销售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刚刚开业一年的真如环宇城MAX,周末人流量也达到10万+ ;在其地下的山姆真如店,更是有望成为亚洲店王。
解放日报·上观记者送给普陀的年度词是——“流量”。
流量,在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注意力经济,也意味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汇聚,是一个地区发展天然的优势。那么,这样的流量,是否可以为普陀区的发展带来“留量”乃至增量?
1
我们先从紧邻武宁路的长寿路说起。
金宇澄的《繁花》从沪生经过小菜场作为开篇,正靠近长寿路大自鸣钟一带,这里曾经商肆繁荣、人声鼎沸,是沪西重要商业中心。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长寿路上的业态逐渐老旧、辉煌不再,无法跻身一线商业街行列。但就在今年,这里的流量又悄然上升了。
破局者,当属鸿寿坊。通过两栋精品甲级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的里弄商业结合,在海派里弄建筑与人本尺度中引入全新商业市集概念,鸿寿坊构筑了都市中独有的“精致烟火气”。开业一年来,接待客流已超过1000万人次。
在食集里,美式街头汉堡店和意大利牛肚包当中是胶东海鲜水饺,潮汕本地卤味店邻居是本地糖炒栗子铺,转个身还能买上现炒葵瓜子,炒货铺前头就是养生茶饮店。
雅俗兼容又不乏高级感,是属于上海市民真实生活的派头,更是属于现代普陀的独特调性。无论住在附近的阿姨爷叔还是商务楼里的姑娘小伙,都喜欢来逛这个长寿路上的“新天地”。
这种保留弄堂老底子,“小而美”的商业商务活力再造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独特样本。
临近年末,离鸿寿坊不远的地方,“小而美”的统益里也焕新归来。
这里在旧改征收后修旧如旧,保留城市记忆与街巷肌理,也融入现代气息,通过潮玩生活地标+复合创意办公,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餐饮娱乐、特色零售等于一体的海派商业街区。
11月2日、3日两个双休日,昔步•统益里举行市集,刚开业的主力店VENQUE+Style Canada(范克)的咖啡就卖了300多杯。这让统益里相关负责人感叹:“长寿路真的不缺人气。”
长寿路上,189购物中心、亚新生活广场等也在相继更新。由点连成线,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
流量,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和连接。
就像规划专家刘悦来所言:今天城市生活的功能性过剩,依赖互联网、凡事讲效率,却忽略了身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机连接。
如果能重建我们身边的“最初500米”,找到商业社区的“人情味”这个密钥,当个人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化为有链接力的生产者,建构起在地合作共同体,一条街乃至一个地区的繁华,或指日可待。
鸿寿坊
统益里
2
今年五·一,历史悠久的武宁路桥也“出圈”了。
夜幕降临,绚丽的武宁路桥与波光粼粼的苏州河交相辉映。“上海欢迎您”“半马苏河”……由3200个喷水口组成的40米桥侧水幕让流水在动感的音乐间幻化成方块字,如银丝般倾泻而下。
这座曾经苏州河上第一座雕塑景观桥,由此成为首座跨苏州河上的灯光水幕景观桥。每天晚上,人们成群聚集于此,打卡留念。
桥洞下,刚开出的茶馆、酒馆与花店承接人流,在茶香、酒香、花香中诠释夜生活的活色生香。
武宁路桥的故事,是普陀水岸开发中的缩影。近年来,普陀区利用“半马苏河”的天然禀赋,深化文旅融合、水岸联动,为水岸经济带来宝贵的流量和人气。
如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水岸经济内涵更为充实饱满,成为全新课题。
普陀的探索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发展,聚焦水岸经济与城区发展的结合点,以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为重点,打造水岸经济新集群,并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塑造水岸经济新亮点。
以“好风景引来好企业”的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这里正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现已成为“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核心区,聚集360大安全总部、远东宏信、饿了么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近千家,将带动周边产业营收达到百亿元,影响力逐渐显现。
而人员、文化、经济等要素充分流动的“水岸+”新业态,让居住者、创业者、建设者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将成为普陀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笔。
眼下,创享塔与景源时尚产业园区、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联合建立“宝成湾区共同体”,已实现园区间的空间互通、资源共享;M50创意园计划与沿岸商业体密切合作,打造特色艺术文旅新体验,满足市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探索在继续,更多的故事将因“水”而生。
武宁路桥灯光水幕秀
苏州河梦清湾
3
最后,回到武宁路上的“创新里”。这个科创产业空间,是普陀区重点打造的兼具“硬核科技”超前孵化服务、资源集聚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的“科技摇篮”和潜力企业培育的加速器。
徐培麒选择这里的理由是:“地理位置好、科创氛围浓,有种想干事的冲劲。”他所创立的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已成为上肢智能康复领域的前沿创新者。其研发生产合作伙伴,则遍布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普陀区的科创布局,正在向长三角扩圈。继去年4月普陀区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后,今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启航,囊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普陀“七市一区”。
从区位上看,普陀是离长三角最近的中心城区之一,拥有市区轨交站点数42个,各站点日均客流量合计113万人次,通过一小时“地铁+高铁”形成“轨交”上的长三角,是得天独厚的机遇。
不过,目前普陀区的轨交服务对象以本地居民为主,尚未能有效地将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庞大的客运流量,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这其中,能留住人的科创载体亟待关注。比如,“创新里”乃至普陀区有望成为“长三角科创会客厅”,能否在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留住一部分流量,培育新质生产力,也促进城区发展?
又能否围绕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及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等核心功能区,让平台精准集聚更多资源、向外辐射创新服务,打造更高效的创新体系?
眼下,开放式协同创新,正成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围绕大院大所、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普陀区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启动了一批产业“链式联盟”。
盟主之一的上海化工研究院,聚焦新材料研发领域,开启“创新体联合攻关”,已携手江苏、安徽、浙江等企业和技术中心,在纵深的“产业链”上“结”出多个实效成果。
但也应看到,普陀院所、企业间的整体创新协同仍然不足,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做细做实。
“普陀要融入的不是‘鱼缸生态’,也不是‘池塘生态’,而是‘江洋湖海’大生态。”在普陀区领导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较大范围链接优秀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和创新生态,从而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融入江洋湖海,唯有此,流量才能真正具备含金量。
在“创新里”工作的年轻人
鸟瞰武宁创新轴
题图为苏州河长风段。普陀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