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回忆录,一本赚6万元”“为老人代写回忆录,年入6位数”。近日,为老人代写回忆录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了“银发经济”中一条热门的新赛道,连带着培训课程也火了。
“回忆录”这个词,乍一听感觉有些严肃,往往让人联想到名人传记,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平事迹,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事实上,回忆录并非名人的专属,它也可以成为普通人的情感与记忆载体。即便没有大起大落、轰轰烈烈的故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值得被看见。
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兴起,不仅是市场需求的体现,更是社会对于老年人精神生活重视程度的提升。老人行至暮年,退休后闲暇时间增多,但子女大多忙于工作,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与倾听,让老人在精神上长期处于“空窗”状态,他们需要被看见、被尊重,也希望被聆听、被理解。代写回忆录的方式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倾诉机会。
在口述过程中,老人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回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珍贵记忆与情感体验。回忆录的存在,本身也是他们对抗有限生命的一种方式——只要留住记忆,即便离开人世,也无法完全抹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痕迹。回忆录也成为他们与亲朋好友乃至后代沟通的桥梁,传递家族的记忆与文化,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作为一个仍待拓荒的新兴赛道,许多从业者都趋之若鹜,希望能赶上“风口”,为自己开辟新的职业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市场服务质量依旧参差不齐,从业者的能力、审美各异,文本质量难以把控,行业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也有待提高。虽然社交平台上的许多分享看似“轻松赚大钱”,但真实性仍旧存疑。因此,也需要加强正向引导与监管,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让老人真正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回忆录代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