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为何如此“沉迷”做手工?她们这样说→

转自:上海杨浦 2024-05-09 22:41:39

全职妈妈小美在第一次参加春日手工坊后,回家“怒买”了三捆绒线和一套钩针,苦心琢磨做出了一串毛绒挂件,还发朋友圈“秀”了一把自己的新作。自此,她成为每周春日手工坊活动的固定成员,手机社交软件里的常用搜索词新增了“手编教程”“编织入门”。

“之前只是看到社区微信群里发了这个活动,想来培养点兴趣爱好,结果和想象中完全不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小美说。

这场春日手工坊始于今年4月,由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牵头推出,固定于每周三上午9点到11点半在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内,由两位志愿者老师带着居民们开展手工编织活动。飞针走线间,吸引了一票“粉丝”。看似传统、不受当代青年欢迎的编织,似乎正以创新的姿态“闯”入中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每次进步一点点”的成就感

“针要往这里绕一下,当心,不要穿错地方……”在春日手工坊的课堂上,志愿者老师为学员们依次分发了两张编织样图,都是小幅作品,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程度来选择还原哪一张,遇到不会的,也可寻求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一时间,桌子上摆满了各色绒线团,丝丝线线在参与者指尖翻飞,凝结成粉色、橙色、蓝色等彩色的编织作品,春日气息满溢。

来参与活动的大多是在30-45岁之间的中青年女性,时间调配相对灵活,如销售人员、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等。齐聚一堂,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编织爱好者。

小美是零基础学员,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春日手工坊活动。在做全职妈妈以前,小美原是一名职业美妆师。辞职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照料中,却也不愿停下追求美的脚步。选配颜色、DIY花样……编织,在她眼里就是一件很美的事。“这个春日手工坊的教学样图,和我想象中传统的老式毛衣花纹不一样,很新潮,很漂亮。我会选用清雅的颜色,比如藕粉、天蓝等,做出来的作品就特别满意。”

参与活动近一个月来,小美经常自己琢磨编织技艺,如今对多种基础针法都能如数家珍。“第一次活动之后,我回家研究了很久,做出了这个简易挂件。也许其他人会觉得丑丑的,我却觉得很可爱。”小美展示着已被挂在包上的初学作品,笑说,“现在短针、长针、长长针、辫子针,我学会了好几种。老师教得耐心,我也经常私底下自己学,所以每次来参加活动,都能感到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做一次就“上头”了

38岁的赵芳芳是春日手工坊的志愿者老师之一,翻开她的微信朋友圈,像在看一场编织作品展:时兴的日系渔网手提包、绒线康乃馨、“多巴胺”色系的绒线手袋……这些都是她引以为豪的佳作。

事实上,赵芳芳学习编织仅不到半年时间。去年,她出于好奇和对手工的热爱,参加了四平路街道鞍山路310弄小区由居民组织的手工编织班,没想到去了一次就“上头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太有意思了,我要为它开个工作室!”赵芳芳说,“我很认真地研究了一段时间,想招募学员、请专业编织老师开课……不过后来发现经济、时间成本都很高,就算了。”

作为一名保险人,赵芳芳的本职工作同样忙碌,但好在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编织工作室没有开成,编织这一爱好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现下,赵芳芳从“徒弟”变“师傅”。每周,她都要提前准备春日手工坊的活动材料、教学视频、样图等,这占据了她大量的业余时间,她却直言,能为自己热爱的事去努力是很幸运的。

“大家看到什么好看的样图和作品,都会往微信群里发,有合适的,我就下次活动教大家做。我的本职工作已经做了7年,比较得心应手了。空闲时间能做做编织,和‘织友’们一起交流交流,真的特别开心。”赵芳芳说。

与赵芳芳同为志愿者老师的,还有金秀玉,二人同龄,还都是鞍山路310弄小区编织社团的“老同学”。曾经,她是一名护士,穿梭于医院病房之间,如今,她是一名3岁半孩子的妈妈,全职在家,忙碌地照顾孩子之余,依然保有对生活的满满热情。

对一名全职妈妈来说,居家的时间并不轻松,个人时间多被家务活、接送孩子和各种琐碎事务占据。“所以编织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金秀玉说,编织能帮助她进入“心流”状态,忘却一切,“人总想拥有一些自己的时间。而在编织的时候,你是沉浸式的,你要思考针法、材料,一门心思集中在手中的两根针、一根线上,没有时间再去想乱七八糟的事。”

如今,每周的春日手工坊活动成为了金秀玉和一众“织友”的手工沉浸时间。她们渐渐将生活烦恼抛之脑后,这两个半小时,只做自己。

打通邻里社交新渠道

春日手工坊不仅能学技艺,也提供了一个社区交友平台。桌子这头的小美正在编织,对面的“织友”问,“这周末我要参加一场社区公益活动,侬帮我化个妆,好伐?”小美当即应允,“我们之间关系都很好,她们知道我以前是美妆师,偶尔会需要我帮忙化妆,当然没问题。”

城市飞速发展,邻里之间的关系却不再像昔日老弄堂一般亲近。在四平路街道的这间小小活动室内,曾经擦肩之交的人们成了“织友”,彼此互帮互助成为常态。共同的爱好,正将她们紧紧串在一起。

“社区睦邻中心里,最常见的都是老年人和孩子,中青年群体最少。其实,中青年也存在社区文娱和交际需求。”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孟海勤表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区里存在一个就业灵活、时间宽裕的中青年群体,他们也许是全职父母,也许是自由职业者,但他们与社区邻里的交流渠道没有被完全打开。“尤其是一些长期待在家里的青年女性,社交能量过少,缺少生活刺激,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于是,今年4月,春日手工坊应运而生,主要面向30-45岁中青年女性开设,希望用有趣的手工活动吸引居民们融入社区生活,形成一个和谐有爱的大集体,鼓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

“现在,这些‘藏’在社区的中青年女性参与了春日手工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参加活动,或者专门把周三安排成‘不工作日’。她们正渐渐找到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在这个春天,发现自己人生新的一面。”孟海勤说。

后续,春日手工坊还计划开拓更多手工艺课程,丰富居民的手工体验之旅。

文字/图片:汤顺佳

编辑:张天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