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喀什地区的“东大门”。叶尔羌河与喀什河相汇于此,千年驼铃不绝于耳,刀郎舞热情奔放,留香瓜沁人心脾,既有雄奇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更有数不尽的美食,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是新疆胡杨文化的发源地。316万亩连片原始野生胡杨林织起“防护网”,抵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由此生出的“胡杨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用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这里是巴楚县,一颗璀璨的“丝路明珠”。今年以来,上海市援疆前指巴楚分指在上海市援疆前指坚强领导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围绕巴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对口援疆重点工作,对照全年目标任务,狠抓推进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在上海市援疆前指全力支持下,巴楚分指紧扣“巴楚所需、援疆所能”,瞄准关键裉节、调动各方资源,全力支撑巴楚产业发展。巴楚是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县,也是棉花交易大县,但长期以来,当地棉产业主要聚焦原料初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围绕“改善棉种、做优纺纱、做强织布、做通印染”的基本思路,巴楚分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吸引一批高技术、高水平链上企业落户巴楚,持续推动巴楚棉产业延链拓链。“选择巴楚,核心在‘人’。”新疆际云染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际云科技”)总经理吴跃杰表示,2023年,他准备在新疆投资建厂,一番考察后,最终被沪喀两地干部的热情、真诚,以及巴楚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所打动。在工作专班的服务下,21.67万平方米的定制化厂房在短短5个月里拔地而起。“上海速度、巴楚速度让我十分感动。”吴跃杰说,项目正式投产前夕,关键资源天然气因厂区毗邻高速公路、管线工程施工较为复杂而迟迟无法贯通。即将进入施工冬歇期,为了确保能如期投产,沪喀两地干部每天在现场指挥至凌晨,抢出了时间,更凝聚了信心。历史性的一刻,在2023年12月29日,由际云科技生产的坯布,经染色、压水、定型、品检等步骤,喀什地区历史上第一米印染针织布就此诞生,打通了当地棉纺织产业链最后一环。如今,际云科技的10条印染线马力全开,产能达到60吨一天,产品远销印度、俄罗斯和中亚、东南亚诸国,并带动550人就业,员工平均工资达6000元。两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我的主管干这行近20年。每次遇到问题,他都会一步一步为我解释清楚,直至再无疑问。”麦尔叶木·买买提说。她进厂快一年了,在大学,她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得知家乡来了家大企业,她毫不犹豫前来应聘,从零开始学习纺织印染。“在这里,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公司包食宿,上下班有班车接送,工资待遇也很不错。”麦尔叶木·买买提说,她想尽快出师,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巴楚分指推动建设巴楚县工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为企业提供包括证、照、税、社保登记、项目申报手续等帮办代办服务,二楼的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党建活动,还有图书角、亲子活动室供企业员工使用。“让服务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办事不出园。我们将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以此为阵地,当好‘店小二’,全力提升园区企业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巴楚县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宋妍说。在沪喀两地干部的努力下,巴楚目前已经成功引进中科科氏帛科技公司、中科院微生物所,其中,中科科氏帛科技公司布局抗“黄萎病”(棉花癌症)、耐盐碱高产棉的种子培育和生产,全力种好高品质“喀什棉”;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巴楚县政府共同筹建西北干旱区微生物资源与创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综合研究站,依托研究站开展西北干旱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盐碱地微生物资源收集利用、盐碱地微生物与作物互作、耐盐作物品种培育等研究。此外,巴楚分指还在上海成功举办“焕新巴楚 共享未来”——2024上海推介会,让更多企业看到焕新的巴楚、成长的巴楚,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巴楚、走进巴楚、投资巴楚。当夏日遇上音乐,清风拂过树梢,蝉鸣奏响和声,一曲曲美妙乐章在夜空久久回响……7月29日晚,静安区中兴公园,由巴楚分指打造的绿篱草坪公益音乐会如期而至,现场除邀请到人气街头艺人表演外,100余名巴楚青少年和静安区中小学生代表共同走上舞台,用音乐和舞蹈演绎民族融合的最美画卷。
这场“夏日之约”,始于7年前。那一年,上海公益援疆将重点放在“巴楚县青少年成长教育公益支持”。此后,在沪喀两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静巴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多次入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静安·巴楚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入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今年,静巴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再次升级,506名巴楚县的青少年学生和带队教师分5批前往上海,走进红色场馆、商务楼宇、科普基地、“最美家庭”、美丽街区、和谐乡村,全方位感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并在打卡学习的过程中播撒理想的种子。
巴楚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哥哥姐姐们送我的礼物是他们的一片心意,更是一份期许,我一定会永远收藏好。”琼库恰克乡第二小学学生买合皮热提·玉苏音说,回到巴楚后,他将和同学们分享这些天的所见所闻,“认真学习、努力进取,争当新时代好少年。”据统计,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除开展“手拉手”活动外,巴楚分指共选派20名巴楚基层干部赴静安挂职,50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走进长三角,60名基层文化宣讲员赴苏浙沪参访交流,73名各族青年创业者、传统文化骨干、心理咨询志愿者等赴沪学习培训,140名基层干部分5批赴上海学习交流,并依托“小胡杨”品牌,聚焦基层治理、传统文化、本地志愿服务等开展各类活动15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3万多人次,推动小胡杨社会发展促进中心获评为喀什地区首批5A级社会组织。今年,在沪喀两地的支持下,上海市闸北成功教育实验小学与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一小学牵手共建。两地孩子们虽素未谋面,却通过书信成为“心灵之友”,其中,有学习生活的点滴,有对未来天马行空的畅想,还有用心绘制的插画……“在信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一小学学生穆耶赛尔·艾雅西丁说,她特别开心能拥有笔友,“很想去上海实地看一看。”“读了喀什同学的回信后,我真切感受到了大美新疆的独特风情。希望能和更多小伙伴交流,记录并分享上海的生活,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闸北成功教育实验小学学生陈茂宗说。据介绍,未来,两所学校还将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互动,共同推动两地文化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沪喀两地也将搭建更多连心桥,共绘“同心圆”,携手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今年5月,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眼科中心大厅,来自新疆巴楚县的患者努尔曼姑握着该院眼科主任陈吉利的手,连连道谢。年轻时,努尔曼姑被查出患有青光眼,可由于就医不便,她一拖再拖,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常伴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几近失明。“当时,她左眼眼压高得惊人,连仪器都测不出,像石头一般硬,角膜雾状混浊……”今年4月,陈吉利随上海眼科专家团赴巴楚送光明,遇到了努尔曼姑。仔细检查后,他发现其双眼青光眼已进入绝对期,需要行前节玻璃体切割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才能根治,但当地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陈吉利立刻与第十一批上海静安援疆医疗队领队郭振华商量对策。在上海大后方的大力支持下,首条“静安—巴楚”疑难眼病快速救治通道就此打通。为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郭振华和陈吉利还多次通过AI远程会诊系统围绕该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案、术后复查等方面进行沟通。5月15日,耗时30分钟,手术在上海顺利完成。两天后,在多次表达感激之情后,重见光明的努尔曼姑踏上了返乡之路。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启动静安区后方医院与巴楚县人民医院的疑难病例MDT远程会诊项目,选派55名巴楚医护人员到静安区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开展1至3个月的跟岗培训,帮助县人民医院新成立眼科激光治疗室,实施钬激光碎石术、大体积前列腺经尿道电切术等新技术项目共15项,开展巡回义诊、健康咨询、科普讲座等活动22次,覆盖3000余人次……过去一年,上海医疗援疆硕果累累,通过“造血式”帮扶持续赋能巴楚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以实际行动守护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受水质、气候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巴楚县泌尿系结石高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巴楚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泌尿外科组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尚不能满足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及细分学科独立发展的要求。”2023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开凯来到巴楚县人民医院担任普外科副主任,通过教学查房、规范住院病人诊治流程等,他在做好“传帮带”工作的同时持续提升泌尿外科组内涵建设,并开展泌尿外科三四级手术10余项。随着时间的推移,泌尿外科组专业技术日趋成熟。在沪喀两地的推动下,2024年8月1日,巴楚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正式独立成科,采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疗模式,把先进的流程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让巴楚本地泌尿系疾病患者切切实实有“医”靠。在家门口“看好病”,还要能在家门口“上好学”。通过“组团式”帮扶,静安区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巴楚县36所学校结对共建,上海援疆教师则在巴楚扎根课堂、因材施教、五育并举,用一堂堂生动的课程、一次次心灵的对话,让当地学生享受更加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谢林轩的母亲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研究者之一。追寻着母亲的脚步,他来到巴楚,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课堂上,他设计了多样的体育游戏及课堂竞赛,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帮助同学们慢慢体会到体育学科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龚梁在上海是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巴楚,他则担任县初高中历史学科优质精品课的评比工作。身份转变的挑战没有难倒他。立足课堂,立足新课标、新教材,立足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龚梁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刚来这里时,有两道难题摆在我面前:怎么帮助毕业班的孩子提高化学成绩,怎么为学校提高升学率。”上海援疆教师汪臻说。厘清思路后,他主动向巴楚县第二中学校领导递交了高三化学巩固课的申请,想方设法调整时间和场地,每周一次为学生专门辅导。如今,巩固课还在持续进行,他也期待“让学生们灿烂在六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上海教育援疆还在巴楚县开展了包括书法课、曼陀罗绘画、《青春向阳》四格心理漫画、AI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特色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此外,还通过研学带领学生们走进上海,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感受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秋风吹来一片金黄。10月19日,第五届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暨巴楚县第十四届胡杨文化旅游节在国家4A级景区——巴楚红海景区盛大开幕。跳起刀郎舞,来一场叼羊比赛,品一口巴楚烤鱼……金色胡杨与碧水蓝天共同编织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也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近年来,在上海援疆支持下,巴楚红海景区持续提升品质和内涵,用一条“金丝带”串联起民俗文化村、喀什河丝路古道、金色胡杨岛、红海湾水上乐园和红海湿地5个核心景观区。同时,推出“民间传统体育竞技展演”“丝路第一馕坑烤全驼”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持续擦亮“丝路巴楚胡杨之都”的文化名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今年以来,巴楚分指用心用情实施文化润疆,构建“胡杨书院(图书馆+市民之家)—胡杨少年书院(学校)—胡杨书屋(乡村社区)”的国学传播阵地体系,开展中华传统冠笄礼大典“少年中国 如日之升”,组织沪巴两地青少年足球交往交流4批次83人次,并通过主办“胡杨征途”第二届“小胡杨杯”徒步大赛、第六届山地自行车嘉年华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品牌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远看,4座托库孜萨来古城风格的“石塔”向上逐渐收分,成烽燧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空斗墙,表达出“相互守望、心连心”的美好寓意。步入其中,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门头、兴业路路牌映入眼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海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是由上海援疆打造的巴楚博物馆,去年首次来到新疆的“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正在此展出,每天吸引上百人前来打卡学习。徜徉展厅,百余件文物仿制品、艺术品等展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让伟大建党精神光耀天山之麓。“巴楚博物馆已经成为巴楚县乃至喀什地区的文化地标。”热孜宛古丽说。2022年8月,巴楚博物馆开馆,热爱历史文化的她第一时间前来应聘,并成为一名讲解员。2023年11月,在上海援疆的推动下,她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也对党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上海老师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他们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善于寻找展品和展品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进行讲解,既能够升华主旨,又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回到巴楚后,热孜宛古丽在每周业务学习上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了同事们。经过一番研究学习,每个人的能力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红色故事、巴楚故事也随着她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入人心。有一回,热孜宛古丽遇到了一名小学生。参观学习后,孩子的一席话至今仍然让她感动:“上海援疆叔叔阿姨不远万里来到巴楚帮助我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