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新华时论︱向“浓度”要创新——从“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说起

转自:交汇点 2024-12-23 19:29:10

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国产交换芯片第一股”盛科通信,“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知行科技……51.85平方公里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坐落着43家上市企业。除掉10平方公里的独墅湖水面,算下来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就有一家上市企业,而且很多上市企业科创基因特质突出。 如此高的“上市密度”和“科创浓度”,令人瞩目。

“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是“创新江苏”动能澎湃的生动缩影。截至今年7月,江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市值超6300亿元。上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较上年跃升一位,居全国第二。当前,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枢纽作用也越发凸显。“硬科技”企业拥抱资本市场,浩浩荡荡的“上市大军”背后,不难看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崛起的轨迹。

经济学上有集聚效应——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中,会产生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从而增强群体竞争优势。“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充分验证了这一效应。上市公司的集聚,可以有效将地方资源要素与企业技术优势相结合,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高效融资功能,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进入。扩展到整个创新生态,同样如此。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说过,创新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关键是两个词:“密度”和“浓度”。创新生态的核心不是某个单一元素,而是元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元素越聚集,“密度”越大,越能激发创新的可能。从美国“硅谷”到北京中关村,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莫不如是。

集聚何以发生?浓度怎样增强?从根本上来说,要做“难且正确的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产业成长的持续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技术的扩散、成果的市场应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所以一方面,它们是投资机构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另一方面,也是面临较高市场风险的“烫手山芋”。基于这样的行业特性,“不催产、不催熟”,保持战略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苏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优化培育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全过程呵护上市公司成长之路。当“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与体制机制形成“化学反应”后,“创新浓度”必将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地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上市公司的“集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打造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下,各地不遗余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产业集群聚集。南京扎实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常州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徐州做强工程机械“一号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个个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不断“立”起来。近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江苏牵头和参与的4个集群入选。至此,江苏入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居全国第一。多重压力下的一个个“集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稳扎稳打、朝气蓬勃的江苏,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