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们要不要去看下养老院?”饭桌上,孙女试探性地开了口。
家中有两位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八旬老人,刘红母女俩被日常照护压得透不过气。事实上,老人也想过住养老院,又怕自己不能适应。听闻有养老院推出“家属陪住”服务,老人和小辈都动了心。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推出“试住”服务,给予老人更多缓冲和选择空间。思路打开,沪上部分养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点“家属陪住”服务。“家属入院一起试住,既缓解了老人可能产生的‘分离焦虑’,也让家属直观感受老年视角下的真实生活。”参与试点的上海市普陀城怡养护院院长张振韵解释。
此前,刘红踩点了不少养老机构,通常情况下连参观时间都有具体规定,没想到,现在有养老院可以试点家属陪住。 沪上部分养老机构试点“家属陪住”服务,刘红(左)正在陪同母亲体验养老院的康复治疗
考虑到两位老人入住的是单元式双人间,无需拼房,不会影响其他入住者。张振韵说,有亲人在旁,能帮助老人顺利度过适应期。
推出这个人性化管理的细节,对养老机构来说,也是一次考验,意味着服务细节如放大镜般一览无遗地呈现眼前。但张振韵这样理解:将养老院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老人及其家属面前,能避免后续产生误解或矛盾。
事实印证,沉浸式陪住,也让老人家属放下“送老人到养老院就是不孝”的愧疚。
试住期间,刘红发现,夜间时段,值班护理员会从房门口的透明玻璃观望老人状况。部分老人有起夜习惯,需要护理员推门入内帮忙,门口的锁扣也有相关设计,避免发生插销转动声响,影响同屋老人。
还有老人的常备小药盒。两位老人在家时,无论工作多忙,刘红每晚睡前最后张罗的一件事便是根据老人不同疾病的用药顺序和剂量,逐一整理药盒,每天至少花费20分钟。如今,这一切由专业护理员代劳。
这些不经意的服务细节打动了刘红。陪住了3个晚上,她决定放手一试。
从一日三餐到医疗服务,养老院的各项硬件设施令人放心,刘红的家距离养老院也就“一碗汤的距离”,但她还是担心,“怕父母觉得自己被抛弃”。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嘉旖
每天上班前,她坚持来探望父母。一个招呼、一个眼神,就像此前在家里一样。下班后,她也在经过养老院时抬眼看下父母所在的房间是否“亮灯”。
养老院内的房间,也复刻成家的模样。阳台上,向上攀爬的绿葫芦让人欣喜,一旁的风信子含苞待放。这些由老人精心呵护的“老伙伴”,也悉数移至“新家”。
与母亲的聊天中,刘红发现老人还结交了新的“活动搭子”。大家一同参加手工活动、一道看电影,消解了寂寞。
有一次刘红给母亲打电话,原本常常守在电话旁的老人这次却匆匆挂了电话,“我们正在搞活动,等等再给你回电”。刘红说:“妈妈找到了她的新世界”。
老人眼中,亲属陪住的一段时间,也帮助她模糊了养老机构与家的界限。
有一回,老人看到窗外一棵柿子树长势极佳。她兴致勃勃叫上女儿陪自己实地去看看。临时起意的出院行程,一路“绿灯”,让她感觉还在家中般自由自在。
也有老人大病初愈从医院回到养老院,家人在其最需要支撑的康复期陪住了一段时间,让老人病痛之余多了一丝宽慰。
张振韵介绍说,在管理中尽可能平衡老人便捷与安全的需求。针对行动尚可自理的活力老人,无需护理员陪同便可外出;高龄老人可在亲属陪同下外出。遇上患病康复等特殊情况,老人家属也可申请陪住。
在她看来,机构与居家养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应顺应老人不同阶段的需求丝滑转换。她曾接收过一对母女,因女儿髋关节受损暂时无法照料母亲,两人一同入住机构。等康复期过后,两人思虑再三,又决定回家。
历经试住,刘红家的两位老人决定入住养老院。来年春节,家人也在养老院提前预订了年夜饭,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