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23日下午,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重磅环节——“教指委”学术交流活动在1983 版电视剧 《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中拉开帷幕。
如果说学科建设,是牵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牛鼻子”。那么省内各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对于学科现状和发展走势的分析研讨,无疑是场一手牵住“牛鼻子”、一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华山论剑”。
既是“华山论剑”,就必然有所“比拼”。但“比拼”并非要在学科间“一争高下”,而是为将各学科当前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充分显现。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理工学院校长戴国洪表示,此次年会邀请到的全省15个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学科带头人,发言内容都是相关学科“最新进展、现存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纵览15家“教指委”交流报告的内容,有哪些值得留意的重要信息?
人工智能、新药设计等“前沿浪潮”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是技术领域“绕不开”的话题,也给诸多学科领域带来一股强大的催化力量。在研究生教育专家们看来,人工智能给传统学科带来的冲击,毫不亚于产业端的巨大变革。
江苏省经济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华仁海关注的学科发展现状,便与人工智能有关。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重要性甚至超越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经济学科的研究范式也因此发生深刻转变——传统经济学研究往往依赖于有限的样本数据和统计模型,而现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处理和分析海量、多维度的数据,揭示更加隐秘的经济规律和趋势。”华仁海打开话闸,以经济模型为例,作为经济学科重要工具,人工智能时代,经济模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升级。传统经济模型往往基于一系列假设和前提条件,难以完全反映现实经济的复杂性,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可以构建更加精细、动态的经济模型,模拟不同政策、市场环境下的经济行为和结果,不仅能起到预测走势的作用,还能为政策制定和市场调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还促进了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譬如,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形成计算经济学、数据科学、行为经济学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华仁海说。
对此,江苏省理学1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理学部主任曹进德感同身受。同样聚焦人工智能,如今数学在底层算法上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通信、计算机、电子、交通、医学、物流,在人工智能领域与数学均可产生深度交叉;AI大模型与数学科学研究、控制理论研究、大规模复杂优化理论研究、科学计算的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基础都是数论、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等数学理论。”曹进德如数家珍。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江苏省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首席教授谢维列出一组数据:2013年,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中,八项属于生命科学;2015年,十大科技进展里,7项与生命科学有关。不止于此,2020、2021、2023和2024年,十大科技进展中也分别有7项、7项、5项和6项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此外,伴随新药设计新时代来临,连2024年化学诺贝尔奖都与生命科学相关。应该说,眼下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谢维表示。
技术大潮之下,学科建设亦有不少难点堵点
“客观讲,经济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也面临不少新挑战。”华仁海指出,算法偏见与决策公正性的难题就是其中之一。
华仁海进一步解释,人工智能算法虽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但其决策过程往往基于历史数据,容易受到数据偏见影响。这种偏见可能进而导致算法在经济决策中产生歧视性结果,如信贷评估中的性别歧视、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问题等。从这一角度看,经济学科发展的确绕不开算法偏见的影响和挑战。
“只有深入研究算法决策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探索消除算法偏见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建立多样化数据集、优化算法设计、引入公平性约束,同时推动建立算法审查机制和公平性评估标准,才能确保学科发展能为决策制定带来积极正向的作用。”华仁海说。而这,也正是学科建设的下一步方向。
技术进步虽然带来希望,但学科焦虑也常伴于此,学科建设的压力正源于诸多具体的挑战。
曹进德举例,在材料科学等国内重点领域,涉及的偏微分方程眼下仍然具有强耦合性、非局部性等特征,导致难以建立有效算法,从而使得前沿新材料在智能设计端存在诸多瓶颈。“例如,酶的人工合成需要考虑上千个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难通过现有算法计算和预测。”鉴于此,曹进德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仅仅获得算力上的提升还远远不够,仍然亟需发展“数学+”学科体系,建立精确高效安全的智能算法及计算理论,探究高精度、高实时的无人集群建模控制理论体系。
跨学科发展成为趋势,但“真跨”“假跨”如何界定同样有待厘清
“交叉学科发展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产生新学科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首次明确设立交叉学科门类。2021年,《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交叉学科的设立与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国家提出的重大需求基础上,省内诸多高校也围绕交叉学科建设开展了一些探索。”江苏省交叉学科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介绍。但他同时又直言,交叉学科虽有“试水”,却相当难做。
“为何难做?因为‘各唱各的调’,眼下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陆延青说。此外,对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支持缺乏快速响应、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及交叉学科教师经验不足也是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短板,陆延青呼吁,2025年要着重推动几件事——
首先,加大产教融合力度,重点支持头部高校与骨干企业合作;其次,拓展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渠道,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鼓励高校推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此同时,加强交叉学科教师培养。
“不止这些,事实上我们还期待建立起对于交叉学科支持的快速响应机制,以项目促进学科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建立交叉学科的评价体系。”陆延青坦言,建立评价体系很难。他回忆:“学科支委会曾经‘毙掉’一个项目,项目研究的是海洋里某种生物的光合作用。我们后来发现,这个学者把轮船运输等实验手段都放在课题中看成是一种‘交叉’。但这实际是‘假交叉’,因为实实在在的科学问题全都集中在生物学里。虽然探讨了运输方式,但这不属于‘学科交叉’。”鉴于此,他呼吁接下来真正要把评价体系敲定落实。
纵论只是起点,未来要让“教指委”发挥更大作用
“教指委”学术交流当天,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电子科学与技术、大飞机与低空经济等话题轮番登台,作为这些未来重大需求背后的关键支撑,经济学、数学、生物学、航空交通等学科建设现状、学科交叉趋势以及学科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题之道,才是此番“论剑”的最终目的。
戴国洪表示,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全省15个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打造这一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全省高校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跨学校、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交流平台,通过交流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介绍,江苏省教指委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在“深入调研江苏研究生教育实际,发挥智囊团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举办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和“建设学科联盟形成合力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教学指导的智囊机构,教指委后续发展还要进一步深化调研,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和江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咨询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参与学科建设,支撑高校发展,尤其在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遴选评估中,发挥决策咨询和牵头组织作用,推动江苏学科建设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此外,办好科研创新活动,引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金科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