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长江】
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浩荡入海。这一路,长江波澜壮阔、汹涌奔腾,又温柔地孕育了两岸稻香。她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
内蕴深厚的长江文化,蕴含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等精神气质。当我们回溯长江的精神之源,会发现它跨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这股精神,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水,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本期嘉宾:
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侯杨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明 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长江文化观察团:追溯长江的精神之源,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来窥见长江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贺云翱:长江文化精神的历史渊源深厚,可谓是“根深叶茂,传承有序”。长江流域发现过东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重庆“巫山人”化石、繁昌“人字洞石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及安徽东至发现的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化石等,从直立人到智人化石,序列清晰。最近几十年来,丰富的考古学实践为长江文明诞生发展提供了大量实证材料。例如,良渚遗址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等也都实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构成中华文明的多彩源流。
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金黄田野飘稻香。湖南日报供稿 何红福摄
从历史上看,长江文化精神富于创新。最早的石器工业、陶器、人工栽培稻、瓷器、全木构建筑、漆器、大型水利工程与人工运河、成系列的玉礼器、城市等等,都产生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还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建筑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交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遗产、红色遗产等,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底蕴。
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上的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开拓开放的包容精神也一直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特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连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位于长江下游,从长江走向世界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张家港黄泗浦、南通国清寺等地都发现了与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团入华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上,居然有6万多件长沙窑瓷器,说明在唐朝,长江中游的瓷器就已经通过扬州港航行到太平洋,乃至进入印度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同样从长江出发。这些都充分展现了长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重要空间,所谓双向奔赴、文明包容。
北固山上北固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亚玲 摄
侯杨方: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长河,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三四千年前,我们用汉字、讲汉语的祖先,也就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这一中国古代核心区域的人们开始从北方南下,目睹从陕西流向湖北等地的汉水,最终汇入到一条叫“江”的水系里面。古人将“江汉”连称,从此对长江有了认知。可以说,长江作为“母亲河”,自始至终与人的迁徙、融合、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深远。
有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名字就来源于汉水这条长江最大支流。中国古代称银河为“汉”,意为天河,可以想象,当古人沿着汉水行进,在夜晚仰头看见星汉灿烂,地上的水流走向与银河一致,一望无垠的江水也在闪闪发光,人们就把江水当作银河在大地的投影。秦亡后,项羽违背“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的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居于汉水流经的汉中。刘邦自觉委屈,但是萧何谏言“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似,地上的“汉”与上天联系在一起,也带上了特别的美义。刘邦接受了“汉王”封号,并在得天下后确定帝国国号为“汉”,从此以后成为了汉族的自称。
多样竞辉,斑斓绽放
长江文化观察团: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意蕴丰富的长江文化精神呈现出怎样的“和而不同”?
贺云翱:长江文化精神博大精深,涵盖了多个文化圈的精神特色,这些文化圈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独特的文化风貌。
羌藏文化圈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一带,其精神核心在于民族融合、顽强勇敢和追求人地和谐。牧民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体现了深厚的民族团结精神。巴蜀文化圈以四川和重庆为代表,巴蜀人善于开拓,尤其在治水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迄今还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三星堆文化可以发现,这里的人们想象力丰富,为长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云贵文化圈,地处高山深谷,农业条件艰苦,但历代人民开山辟地,发展特色产业,如茅台酒、云南白药、普洱茶等,展现了顽强拼搏、发掘特色、不屈不挠的精神。荆楚文化圈涵盖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值得关注的是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精神、自由精神和楚人不甘人后的顽强奋进精神。吴越文化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这一地区通江达海,气势恢宏,善于创新,包容中外。吴越人高度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心态开放、讲求精致,重视市场。长江流域的传统文化精神,为推动当代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藏
李明:长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上中下游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各有所长,百花齐放。上游的巴蜀地区创造了“秀冠华夏”的“天府之国”,孕育出淳朴厚重、沉静自适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大地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的交通要塞,孕育出浪漫瑰丽、奇谲诡异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地区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人文资源富饶,孕育出崇德重义、明理重学、开放包容的吴越文化。这些文化特质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发展中起到了精神之源的重要作用。
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在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大坝前举办,一代表队“抢红夺标”后欢庆胜利。(新华社发)
以湖北人民创造的荆楚文化为例,其精神特质可以总结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上善若水的和谐品格、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等。屈原和楚辞中体现的深固难徙、九死未悔的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有力体现。这些精神代代相传,又孕育出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与时偕行,激荡发展
长江文化观察团:勇往直前的长江文化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它是怎样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前行进程中的?
贺云翱:近现代以来,长江文化精神在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之洞、张謇、荣氏家族、范旭东、卢作孚等近代工业巨子,在不同时代投身于长江流域的工业文明,推动中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这一过程中,长江文化精神中的开拓创新、开放包容、顽强拼搏等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长江流域的江苏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四千四万”奋斗精神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熔铸了长江文化中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大生纱厂门前的大生码头老照片 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供图
今天,长江文化精神依然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开拓进取、开放包容、顽强拼搏、浪漫自由等长江文化精神特质,与时代要求的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文明互鉴等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长江文化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内部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供图
侯杨方:长江文化精神的包容、博大、自新、坚韧,启迪着我们生存、生活、生命的智慧。长江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大河,是因为水量巨大,支流众多,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万川归江”。另一方面,长江源起位于高原气候区的青藏高原,随后流至四川盆地,孕育了“天府之国”。它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冲出巫山,冲出三峡,塑造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再到江西、安徽、江苏,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片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经过的气象带和地理环境极其丰富,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多姿多彩、包容博大的大江大河。
长江三峡第一峡。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迎难而上的性格,深深得益于长江文化精神的影响。在没有建造葛洲坝水利工程之前,三峡地区的川江航路险峻异常,塑造、锻炼了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幽默乐观的劳动人民,现在我们还能在长江上的“生命之歌”——川江号子里,感受人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从前也经常面临长江大堤决口的危险,两湖人民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也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水行其道,人居其安,“水患大省”迈向“水利大省”。
无论国家社会,还是团体组织,乃至个体的发展,都应该以长江为鉴,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在奔腾不息中集纳更多的资源、吸纳更多的智慧,走向前景广阔的未来。
擦亮光彩,新潮奔涌
长江文化观察团:当下,如何推动长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怎样擦亮长江文化品牌?
李明泉:长江文化精神生动体现在“生生不息、创新不止,勇毅前行、携手共进,包容竞辉、胸怀天下”等方面。之前,无论是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还是荆楚文化、海派文化,都属于不同的文化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议以系统性思维打造上中下游协同共创的“长江文化体系”,将整个长江流域视为一个整体,谋划推动文化研究、资源转化与品牌推广。要从文化精神上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打破行政区划和地域文化圈的局限,推动实现文化与经济、生态、交通、城市、旅游、民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湖北黄石每年举行的西塞山神舟会是当地端午最为热闹的民俗之一 (受访者供图)
李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长江文化要充分发挥品牌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从四个方面发力:第一,守护好长江文化的水脉文脉,健全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机制,不断丰富长江文化精神的承载空间;第二,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长江文化精神的线性展示空间;第三,打造一批文旅精品线路,不断拓展长江文化精神的体验空间;第四,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数智技术,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让长江文化“活”起来。
江苏中秋戏曲晚会现场
李明泉: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在四川,尤其要注重将长江文化精神与长征精神结合起来。强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都发生在四川长江流域,我们应当将这些精神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出来,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同时,呼吁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多聚焦历史长河所孕育出来的长江文化,以更加自觉的艺术创作方式和书写态度,让长江人文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文化生活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吴雨阳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对话长江”版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