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长宁这条有着29幢花园洋房的沪上“网红”弄堂,是这样越变越美的……

转自:上海长宁 2024-12-26 10:08:53

新华别墅,俗称“外国弄堂”,指的是新华路211弄、329弄。这两条弄堂呈“U”字形、马蹄状,首尾相连,有29幢花园洋房,几乎都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曾经的哥伦比亚住宅圈的精华部分。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更新改造,“外国弄堂”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本期“百年新华”,让我们跟随一位居住在“外国弄堂”70余年的老居民,回溯这里的光阴流转……

“那时候,弄堂是我们的足球场,蛋糕房像迷宫。”

初冬时节,站在新华路番禺路路口的上海影城前,向西眺望,焦黄的法国梧桐叶,给整条马路都罩上了一层浪漫的光晕,梧桐树下便是优雅而宁静的“外国弄堂”,走近些,便可以看到其上的门牌号——211弄、329弄。家住新华路329弄40号的步华,最喜欢在这个时节的午后,沿着落叶不扫的人行道一路漫步,再回家午休一会。

今年73岁的步华,与“外国弄堂”“结缘”,也已有73个年头。在淮海路出生后不久,步华全家便搬至新华路329弄40号。“记忆中,这幢洋房以前住的是一家英国人,后来分给海关工作人员居住。当时家里有两间房,我父母住楼下东南一间,外婆和我、弟弟、妹妹住隔壁那间。”说起童年时的经历,步华仍历历在目。

跟随着步阿姨,记者来到位于弄堂里侧的329弄40号。这幢洋房的主入口朝向东北,南侧是圆拱结合敞廊的形态,屋面为四坡顶,副楼小巧精致,现入驻了一家建筑事务所。房子顶部的烟囱伸出屋面,使得立面错落有致。门前还有几棵棕榈树,走进院内,还有已经挂果的柚子树,颇有南国风情。

“当时我们常常在院子里捉迷藏,女孩子们还会玩过家家。当然,我们的游戏场地并不满足于洋房后院,大家会把弄堂当作足球场,在里面踢足球,一起踢球的伙伴里,有一位姓周的女生同我比较要好,她就住在‘蛋糕房’,我常常去她家玩。”步阿姨所说的“蛋糕房”,就是329弄中的36号,这里原为西班牙驻沪公使居住,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是沪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因而被称作“蛋糕房”,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步阿姨回忆,“蛋糕房”里,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喷水池,相对应的顶棚处有一玻璃吊灯;外圈空间则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当时房子一楼有可以打乒乓球的桌案,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那里打球,快到吃晚饭时,我着急回去,圆形的‘蛋糕房’里有很多扇玻璃门,我找不到出口,就像在迷宫里一样,很有趣。”

除去弄堂里的房子,让步华印象深刻的,还有弄堂口不远处,沿街的新华路231号。这里曾由荣漱仁家人居住,也是步华和许多“外国弄堂”邻里孩子们的童年“私塾”。“我在这里上了四年课,后来才去了新华路小学。当时教课的老师还会给我们上乐理课,带我们认识简谱……”行至新华路231号,步阿姨指着曾经的教室旧址,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外国弄堂’越来越有腔调了,我要一直住在这里。”

光阴流转,随着年纪渐长,步华曾经的邻居玩伴们,有的因工作或结婚搬离了“外国弄堂”,有的出了国,有的则在年老后把房子租了出去。“外国弄堂”里,又陆陆续续搬来了新的邻居,步华和丈夫却仍旧住在这里,“没有离开,曾经是因为舍不得,现在是因为‘色一’。”

步阿姨告诉记者,她20世纪60年代去了安徽,回到上海后,发现弄堂变得更热闹了,不仅新建了几栋公房,还种了竹子、放置了假山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弄堂逐渐变得陈旧而杂乱。“也有过想要搬走的念头,但因为喜欢新华路的氛围,还是留在了这里。”

2006年,“外国弄堂”内组建了“葫芦缘议家社”自治组织,成员对优化弄堂自治管理作了不少努力。但随着弄堂人口流动加剧、自治组织成员年纪渐长,自治力量越来越难以处理好弄堂复杂的管理问题。

2020年7月,在新华路街道牵头下,有关职能部门、新华居委会、弄堂自治组织成员和第三方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对弄堂内所有类型的住宅建筑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通过调研,新华路街道发现,“外国弄堂”主要存在弄堂外貌年久失修、停车矛盾日益突出、整体绿化杂乱无序等问题,但由于弄堂内有多种风格、用途的建筑,弄堂公共空间主体涉及老洋房独栋业主、72家房客、企业、学校、物业单位等,缺乏一个能代表多方利益的自治组织。

为了能够系统解决困境,新华路街道又组织了多场共创工作坊,将独栋洋房居住者、楼组长、企业等群体代表齐聚一堂,群策群力。2020年12月22日,“外国弄堂”共治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集结了二十多位成员,分别代表不同的弄堂群体。

共治委员会成立后,弄堂改造有了“主心骨”,并发起了多场涉及改造的讨论会,社区居民、企业单位、物业公司、设计师代表等20多位成员代表共同参与了改造方案的讨论。通过共商、共议、共决的民主协商方式,把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作为小区“微更新”的着眼点,最终确定了“外国弄堂”公共环境改造和景观提升设计方案。

改造后,“外国弄堂”路面上划分了停车位,50余个停车位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每个车位上还安装了感应装置,并将感应装置与弄堂口显示屏、门卫室监视器关联,车辆乱停现象不复存在;弄堂内的垃圾房、保安亭也结合英式乡村风格进行了改造,与新华路的气质更为契合,为弄堂再添一景。

居民自治小组的绿化达人们,还在新华路街道的支持下,开辟了“马爷爷的花园”“葫芦花坛”等绿化微景观,为弄堂居民提供了休憩、观赏、议事等多功能结合的新空间。现在,“外国弄堂”不仅是居民们的心仪之所,也成闻名沪上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40号楼下的小花园,就是弄堂改造的成果。现在虽然是冬天,还有花在开,漂亮得不得了。‘外国弄堂’越来越有腔调了,我要一直住在这里!”步阿姨说道。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