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第15、16 展厅开展,同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上海美协顾问李向阳,上海美协常务理事、本届“海平线”总策展人丁乙,上海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上海评协副主席、美术评论学者张立行、林明杰,上海美协常务理事、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徐明松、马琳、汪涤,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翁纪军、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杨冬白、实验与科学艺委会副主任胡介鸣,本届“海平线”分策展人姜俊、林叶、孙净、夏磊,参展艺术家代表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李旭主持。
本届“海平线”坚守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品牌底色,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为新媒体、新媒介、新观念的展示交流提供舞台。总策展人丁乙,从技术更迭所引发的艺术理念的解构与重构出发,提出“图像的维度”这一主题,与4位青年策展人(姜俊、林叶、孙净、夏磊)组成策展团队,提名了31位活跃在国际国内美术圈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展。
这些艺术家大多出生于80到90年代,都有着高等艺术院校或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切身体验了经济腾飞带来的城市化和全球化,也决定了这一代艺术家的心跳注定与全球艺术脉搏同频。
展览以艺术史经典母题“图像”为切入点,借鉴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关于“图像维度”结构的理论框架,从题材内容出发,将参展作品划分为“镜像之人”“自然之都”“思辨之物”和“虚拟之灵”四个单元。展览精选一定数量的作品样本,涵盖从传统媒材到新兴技术的多种形式,触及当代艺术的多个重要议题,在多维、多样、多质的表达中追求反应艺术的当下状态。
“镜像之人”单元关注一种个人视角的表达。作者有:王洋洋、朱珂橙、杨艳、苏迎春、林奥劼、赵玉龙、钟乐星、龚新如。“自然之都”单元谱写自然与都市的艺术礼赞。作者有:傅百林、龙盼、李洪忠、苏畅、赵仁辉、袁可如、黄喆。“思辨之物”单元通过创作中的材料创新与形式重构,探讨日常物品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作者有:杨牧石、杨迪、杨熹、郑江、徐婕、钱佳华、高郁韬、黄喆君、廖斐。“虚拟之灵”单元是一个想象力加新科技的实验场,也是技术和美学双重魅力并存的场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创造出来的感知空间。作者有:田翊、吴珏辉、茅昊楠、金煜皓、施政、胡宸宇、崔昱。(按姓氏笔画排序)
本届“海平线”展出的100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及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31位扎根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实践现场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对当下图像文化的独特思考与实验性探索。通过他们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引发对“尚处发展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图像的维度”探索中孕育出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身处开放与信息前沿、兼容并蓄的上海,又将如何在这一探索中发挥作用,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态度?”等问题的思考。
1986年,“海平线’86绘画联展”在上海诞生。作为中国持续时间最久的双年展,“海平线”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在地性和地方聚焦视野,以上海为中心,绘画和雕塑两个门类为主要轴心,稳健发展出多元而深远的维度。始终聚焦上海和扎根上海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发现与扶持艺术新锐,至今已推出艺术家526位,为上海艺术的“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图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
当前,中国美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美术技术的革新、美术载体的多元化迫切要求美术理念的推陈出新和美术理论的守正创新。“海平线”作为鼓励和引导新兴前沿艺术探索的重要品牌,将秉持与上海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学术态度,坚持探索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办展宗旨,继续为推动美术理念和理论的与时俱进,推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积极贡献力量。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26日。
· 主办单位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中华艺术馆(上海美术馆)
· 展览日期 ·
2024年12月25日 — 2025年2月26日
· 展览地点 ·
中华艺术馆(上海美术馆)
15、16 号展厅
上海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来源: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编辑:秦愫瑶 | 主任编辑: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