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术室医生切下的“肉”去哪里了? 不会被医生们扔了吧? 平时都有哪些手术标本被送到病理科? 这些组织泡在水里,会不会腐烂?
以下就是揭秘时刻!
被手术室医生切下的“肉”去哪里了?
平时手术医生切下的“肉”被送到了病理科,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给出相应的病理诊断,这就是所谓的“手术标本检查与诊断”。送检标本包括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组织标本一般是由手术、内窥镜取到的器官或组织,比如阑尾炎切下的阑尾,因为长了肿瘤被切除的子宫、乳腺和结肠,肠胃镜取下的息肉或者异常粘膜等。
被医生切下来的“肉肉”当然不会被扔掉,它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固定”,才能保证最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病理标本固定的目的是什么?
标本固定的目的在于保存组织,换而言之,保持组织结构以及蛋白质、DNA、RNA等物质的完整性。
组织离开人体血液供氧后,一旦不及时固定就会造成组织自溶、腐败、干涸。细胞会失去它们原有的形态,就像一个个“气球”瘪了下去甚至破成了碎片,这对标本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是无法挽救的。病理科医生在镜下很难看清细胞的真实模样,也会影响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无法得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上述图示均为胎儿肾组织。(左图)固定效果佳,组织形态结构完好;(右图)固定欠佳,肾小球、肾小管及胚芽组织结构不清,细胞轮廓不清。
如何进行规范化的标本固定?
被切下来的“肉肉”离开身体后必须及时、规范地进行固定。
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组织离体后必须在30分钟内立即固定,最长不超过1小时。固定液的量至少应为标本体积的4-10倍,也可达15-20倍。手术切除标本固定时间24-48小时为宜,活检标本6-8小时为宜。
标本固定是病理标本处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组织标本经及时、正确的固定可以维持组织和细胞在体形态,为准确的病理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是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质水平)以及分子检测(DNA和RNA水平)的必要条件,为精准诊疗、尤其是靶向和免疫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撰稿:新华医院病理科 黄雨沁
修改:新华医院病理科 严敏骅 王晓颖
审核:新华医院病理科 王立峰
参考文献:
[1]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2] 《简明病理学技术》
[3] 马恒辉,周晓军. 组织固定处理及包埋常见问题与对策[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06):63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