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发布,江苏这两地何以脱颖而出?

转自:交汇点 2024-12-27 13:25:28

交汇点讯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其中,江苏省无锡市小溪港、扬州市芒稻河入选。这些案例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人水和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生态环境部将印发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共同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江苏这两地何以脱颖而出?一起看看吧!

无锡市小溪港:以“治”控源、以“保”促净、以水“绿”城

小溪港,又名蠡河,北起曹王泾、南至太湖,全长6.7公里,河口宽度35米,水域面积23.45万平方米,既是无锡重要入太湖河道之一,也是无锡环太湖“绿链”的重要门户。

一湾碧溪水,生态新画卷。漫步五色彩虹步道,眼见太湖澄澈湖面仿若巨幅琉璃,微风拂过,泛起粼粼波光;耳边风声、波浪声交叠,间杂鸟鸣交织成曲,每一寸空气都满是诗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得到清新诠释。

曾几何时,小溪港深陷重重生态困境,“顽疾”缠身。夏季,东南风裹挟太湖蓝藻,齐聚无锡水域,小溪港所在贡湖湾形如口窄肚宽的麻袋,蓝藻易进难出,水华频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溪港渔市杂乱无章,“三无”船只较多,渔业经营无序,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太湖水质。在工业化浪潮下,小溪港周边小企业“野蛮生长”,散乱分布,重利轻环保,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湖入河,加重太湖水质恶化,也造成小溪港及清水河等12条支浜水质逐步下降,氮磷等因子严重超标,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近年来,一场生态蜕变已然上演,小溪港旧貌换新颜。无锡以建设美丽河湖为抓手,聚焦小溪港水环境突出问题和关键症结,“一河一策”精准发力,大力实施以“治”控源、以“保”促净、以水“绿”城三大举措,不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以“治”控源,直击要害。为努力实现太湖治理“两个确保”,扎实推进太湖安全度夏和蓝藻应急防控,无锡市于小溪港沿湖设3个打捞点,按照“围、引、除”科学防控思路,搭配深潜式高压控藻工程和全线挡藻围隔,实现藻水全程管道输送;实现巡查、运营、监控、打捞全方位专业化、机械化,2019年起投资5 亿元,完成 29 项重点工程,稳住水质,终结“湖泛”。同步整治渔业、“散乱污”企业,取缔船只、关停工厂,妥善安置渔民,削减污染负荷。

以“保”促净,夯实根基。抓牢支浜治理,对小溪港片区12条河道开展水质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底质生境改良、河道贯通、岸坡整治、景观绿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区域水系水体循环,提升小溪港整体水质。清水河(小溪港西侧)化身样板,把海绵理念与园林景观充分融合,让水体循环、自净升级,打造生态岸线,建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滨水公园,全域充满“海绵元素”,具有生态过滤和蓄水调控的作用。

以水“绿”城,赋能生活。秉持“内源治理、生境营造、生态修复、长效运维”思路,小溪港重塑生态,将城市的规划和场地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以“演绎鱼文化,回归愉生活”为主题,留住场地记忆,创造新的地标。添亲水步道、观鹭亭,连线“彩虹跑道”,重现太湖美景;增休憩座椅、特色涂鸦和夜景照明,点亮桥下空间。场地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无缝衔接,串联科普与休闲。

今朝的小溪港,水质稳守 Ⅱ 类标准,河水清澈、四季有绿、飞鸟入驻,昔日鱼市化身渔咀公园,所在地贡湖湾成打卡胜地,为沿岸居民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无锡正用行动绘就美丽河湖的绝美画卷。

扬州市芒稻河:打造输送清流的黄金水道

芒稻河上连长江,下接大运河,新通扬运河。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区,三江营的江水通过夹江,沿着芒稻河,“一路向北”,开启了一条源源不断输送清流的黄金水道,为千万百姓送去稳定和安全的优质水源,更为扬州运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十年前的芒稻河沿岸,砂石堆场、小船厂、搅拌站、垃圾堆放场等沿河而建,干支流水系流通不畅、内河村塘淤塞,污染随处可见。为解决其岸线侵占严重、养殖尾水直排、船舶污染处置不力等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江都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断加强水资源水安全保障,扎实推进河道整治修复,使老百姓能够“开门入园、随处见绿”。

高位推动,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联盟,创新“生态修复”的执法、司法模式,有效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建立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四控一禁”管控措施,健全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

精准控源,严守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对芒稻河沿线棚户区进行拆迁、关停小船厂、砂石码头和混凝土搅拌站,取缔水产养殖场,整改提升沿线重点涉水企业,建造2艘多功能垃圾接收船接收待闸船舶污染物。建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新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完成沿线983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遵循自然,推进沿线水生态保护修复。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三河六岸先导段。划定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及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芒稻河段建设,完成灰粪港等5条重点连通河道治理修复工程。

统筹施策,加强水资源水安全保障。完成芒稻河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及上游20公里内无风险源。落实水源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开展每日巡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调度指令,严格控制用水量,2012年调水以来水质保持为优。

立足特色,促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利用船厂、水上餐厅和养殖场原址,建成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等生态休闲公园28个,不仅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取水口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也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开门入园、随处见绿”。

现在的芒稻河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沿线滩涂湿地逐步恢复至自然状态,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年均调水量157亿立方米,确保让人民群众饮用“安全水”“放心水”。“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河道沿线船厂变公园、鱼塘变湿地,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苏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