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逐年上升,如果大部分陆地被海水没,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设计了一座百年后漂浮于海上的未来之城,尝试解决该城市中人口的居住、出行、能源、淡水供应、城市国废液垃圾周转、养殖畜牧业规划等问题,让陆地脊椎动物与人类在未来之城中和谐共生。”来自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团队给出了他们的方案。他们也凭借这个方案,获得了一师附小年度科创小达人的称号。
今年,一师附小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在12月26日举行的“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九季”一师附小分会场——“培养创造力实现科学教育的儿童式发展”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实践研究展示研讨中,2024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上海一师附小科创教育基地揭牌。
据说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介绍,学校以“培养创造力,实现科学教育的儿童式发展”为主题推进科学教育。
学校稳固科学学科的课堂基石,强调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转型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构建了全面的课程资源库和试题库,对课程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主题式探究以及STEAM教育等多元教学模式,营造跨学科学习的大科学教育环境。
学校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课余社团活动为儿童提供展示能力与培养兴趣的关键平台,同时挑选了数十个涵盖广泛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0多个主题社团活动,扩展了科学教育的范畴。
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亲手实验来掌握科学原理,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在“现代农艺”主题下,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技术与理念;而在“未来工程师”项目中,通过参与工程设计,学生们得以锻炼系统性思维能力。
学校要求学生每年完成“12345”的科学体验:参加1次科学创新实践活动,聆听2次科学大师讲座,制作3个科创小作品,说出4个科学家的小故事,阅读5本科学方面的书籍。在此基础上每周参与综合活动课程学习,参加一到二个科学社团活动进行科学知识拓展。如果学生对某一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并有志趣深入研究进行创新,即可进行提高学习。
学校打造了能工巧匠坊、新能源汽车馆、人工智能站、创客空间室、屋顶农艺园等18个科学实验室和活动室,配备了多样化的科学实验与科技体验设备。
一师附小组建了包括15位专业教师的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我们还邀请科学教育专家走进校园,聘请上海市交通大学研究员成为学校科学副校长,每周携手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教育公司的教师做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等,为学生拓展视野。”鲁慧茹说。
此外,学校还举办发明创造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小论文小案例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科学探索的平台。今年4月,一师附小学生在2024年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波兰区决赛中获得金奖。
近日,上海市科委确定了13家单位为2024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2024-2027),一师附小科创教育基地成为唯一入选的由基础教育单位申报的基地。
据了解,一师附小科创教育基地“智创空间”位于学校科技楼的二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与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学习环境。该空间配备齐全,包括安全木工机床、电脑绣花机、智能机器人、模拟驾驶设备、车辆模型、3D打印机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创教育工具。
“智创空间”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涵盖能工巧匠、服装设计与制作、动画梦工厂、人工智能探索、智能机器人编程、创客工作坊以及小小汽车人等多个项目,这些课程历经近十年的不断迭代与优化,已深度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广受学生喜爱与好评。
此外,该空间拥有一支由10名专职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其中多位教师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不仅教学能力出众,还成功指导学生在市、区级乃至更高层次的科创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智创空间”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
另外位于学校屋顶的现代农艺园、学校门口的儿童文创中心有一千多米的活动空间,也可用于开放学生体验活动。
基地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0天,静安区小学生可由学校为单位组织到基地学习,学校所在的静安区曹家渡街道也将组织学生前往,此外上海市小学生可在网上预约。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表示,一师附小基于愉快教育的科学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儿童式发展,充分培育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新力,让科学教育成为必修课。静安也将不断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汇聚资源,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多科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试错,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保持自己探索的欲望。
上海市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会上作《科学范式与逻辑之变》的主题报告,他说,著名科学家詹姆士·格雷,把科学技术发展史总结为四个范式阶段:“第一范式”称为实验科学,核心是发现新现象;“第二范式”称为理论科学,核心是研究现象背后的因果规律;“第三范式”称为计算科学,核心是寻找巨量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第四范式”称为数据科学,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而非科学家自身大脑智慧来研究,创新越来越倚重新现象的发现和想象力。
在倪闽景看来,“第三、第四范式”对科学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类未来存在的意义,就是创新发现,这是全球的科学教育新逻辑。他着重阐述了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新思想、新发现和新组合,并强调“自主、专注、坚韧”三大素养构成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应是科学教育重点培养的关键素养。
他同时表示,科学教育可以有N种打开方式,每个课堂都是教育创新的重点实验室,每位老师都是在点燃孩子的梦想,每位老师在上一堂课中都可能点燃一个孩子的梦想。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