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 > 文章详情

衔古拓今,复旦这一学科40岁了

转自:复旦大学 2024-12-28 08:42:34




1984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

复旦大学始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栉风沐雨四十载

复旦文博考古砥砺再前行


今天(12月28日),复旦大学文博考古学科迎来创建40周年。校友徐涵明先生为文博系学子设立专门奖学金,陈家灼教授捐赠书画作品。






创建40年

文博考古学科的发展之路


1983年,为适应国家对文博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从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抽调吴浩坤、张鸣环和袁樾芳等考古文博教师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即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前身)。复旦文博考古,由此发轫。



1984年春,以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为基础,历史学系招收第一届两年制文博干部专修班学员。同年秋,招收第一届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1985年秋,招收第一届博物馆学本科生。这批学生日后成为文博界中坚力量。


1989年,复旦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下文简称“文博系”)、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1996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建制独立,古建筑与园林研究专家蔡达峰教授担任系主任,文博系的后续发展有了体制保障。


除博物馆学本硕招生外,文博系先后成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物学2个博士点。2009年,设立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博士毕业生。2013年,设立1个考古学博士点和1个考古学学术硕士点,同时保留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至此,文博系形成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底,文博系升级为独立的院级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4个专业方向,现为学校独立二级教学研究机构(院级系)。


甘肃师赵村考古队全体发掘人员合影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文博系构建出考古学、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学‘三位一体’的考古文博学科体系,将考古发现研究、考古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示传播利用三位贯通,强化文、理、医、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体系趋向合理。”文博系原系主任陆建松介绍。


“培养既能从事文博考古学术研究,又能从事文博事业和产业经营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是文博系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上,不再仅仅依赖于《中国博物馆史》《博物馆学概论》等传统课程,而是更聚焦重大课题,展开方法与理论创新,注重跨学科融合、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


在校内,文博系与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材料科学系、核物理系和历史学系等开展跨学科合作。同时,文博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国的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拓宽研究视野。




弯道超车

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



人骨拼图,透骨见史。“让所有的无名烈士墓碑不再无名”是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近年来不遗余力奔走的方向。2023年,文少卿就带领一支由5名青年教师及11名学生组成的考古队抵达吕梁方山南村,用分子科技考古技术复原吕梁方山南村49名烈士面貌,揭开背后尘封的故事,帮助烈士“回家”。


其实,复旦在科技考古领域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76年,物理二系的李郁芬教授率先对西汉透光镜进行研究。1978年,杨福家院士率先应用物理手段测试越王勾践剑成分。20世纪后半段以来,干福熹院士一直从事对古代玻璃的研究。这三位学者为复旦科技考古开篇。



“上海的考古资源少,在复旦发展文博考古专业,不能一味只走‘田野考古’的传统路子。”走不了“手铲释天书”的考古路,复旦独辟蹊径,特聘袁靖教授到复旦组建科技考古研究院。2017年,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云集文博、生命科学、高分子、光学、核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以科技考古研究院为名的实体研究机构,科技考古研究院为复旦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奠定基础,成为当下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


利用复旦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科技考古研究院强调文理结合,广泛联系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考古的学术资源,开设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与前沿研究、科技考古导论、东亚史前考古等课程,科研、教学和理论创新并行,开创复旦考古新模式。




师资、科研多方发力

跻身第一梯队


3天前(12月25日),教育部公示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秦小丽的课题《夏商文明考古研究》进入公示名单。


六年前,秦小丽还不是复旦文博的一员。“学科要发展,老师是关键。”陆建松强调人才的重要性,2017年后引进大批文博考古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青年学者。杜晓帆、王金华、沈岳明、王辉、郑建明、胡耀武、魏峻加盟......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职工从19位增至日前的45位,陈淳、袁靖、高蒙河、沃新华等10多位教职工从文博系退休。


1996年,曾师从贾兰坡院士的陈淳在国外读完博士回国,来到复旦大学执教。在研究生课程上,陈淳会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外学术经典,并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翻译,经仔细校对后再供杂志发表,锻炼学生的学术能力与阅读翻译水平。而他自己数十年来潜心翻译(审校)了大量考古学理论著作,古稀之年仍勤于笔耕,推出多部译作。在授课之余,他着手研究小长梁遗址、农业起源理论、国家探源理论等,编写教材《考古学理论》。


考古发掘资质证书


2019年,复旦成为上海首家获批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高校。考古学科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现场,都有复旦师生活跃的身影。一批又一批文博学子深入田野,穿梭实验室,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读古代社会的历史密码。2023年,复旦大学合作发掘的两个项目——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获得团体领队资质以来零的突破。


学术为本,创新为体;倡导实践,注重应用。2017-2023年文博系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65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865篇,出版各类著作90部。


文物保护与修复教室


动物考古实验室


在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千余名本硕博毕业生。他们有的奔赴五湖四海,有的扎根本校本系,各自为文博考古贡献力量。现任文博系系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的郑奕是200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之后硕博连读,不仅是系里最年轻的教授、博导,而且是全国博物馆学界的青年领军人才。郑奕目前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副主席,前不久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亚太分会2024年会。



实践田野挖掘、解读文物遗迹、分析植物遗存、研究动物骨骼、创新石质文物的保护方式、头脑风暴博物馆的展陈……更多的复旦文博学子,依托10个科研平台、11个实验室,在老师们的领航下,探寻深邃历史,点燃文化火炬。一代代复旦文博人,架起物与人、古与今的桥梁,对话千年古文明,守护文明根脉。


明年,复旦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文博系正推进“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与复旦人”、“烂然星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展”。这三大展览将在复旦源集中亮相,敬请期待。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章佩林 方东妮


图       片


文博系提供


责       编


章佩林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