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站三尺讲台,却同样传道授业;不握半截粉笔,却同样诲人不倦;他们千人千面,却同有一份教育初心——用体育帮助孩子实现全面成长。12月23日起,区体育局与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金牌教练”系列报道,展现区内优秀体育教练风采,致敬每一位闵行体育强区建设道路上的筑梦人。
张龙
2007年进入闵行区少体校,国家中级教练员,曾获上海市“明翔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练员称号。本人为唐缨红工作室成员,唐缨红工作室曾获得“上海市青训名教练工作室”称号、上海市“优秀教练员工作室”称号。
2000年的训练房
只有20平方米
张龙今年40岁,在人生的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他都在区少体校的训练房中度过,以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运动员和教练员。
2000年,张龙就读于颛桥中学。在一次课后,张龙和同学们被老师带到了操场上,操场的另一头,站着一位高挑爽朗的女教练,张龙后来才知道,她正是在组建闵行区自行车队的唐缨红。
唐缨红教练
在做了几组跑跳训练后,唐缨红问张龙:“你身体素质不错,协调性灵活性都比较好,愿意跟我学自行车吗?”那时候,自行车还是小众运动,张龙有些茫然,但他听懂了其背后的含义:练体育吗?走一条和文化生不同的道路。
喜欢运动的张龙点了头,成了区少体校自行车队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唐缨红的首批学员。
2000年7月,酷暑难耐。在区少体校锅炉房旁边,有一间近20平方米的小房间,张龙正在里面做自行车训练,脚下的滚筒练习台因为转速过快发出“嗡嗡”声:“那时候没有数据化的仪器,唐教练拿着一块秒表,就能粗略计算我们的踏频,汗能把一条毛巾都浸湿。”
张龙(中)
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和唐教练的细心指导,是张龙对于学生时代的鲜活记忆。
而这间小小的训练房,也见证了许多体育梦想起航。之后,张龙因为优异成绩被输送至一线队伍集训,但受伤病困扰,他于2004年退役。
科技+体育
离科学选材更近一步
与赛场无缘,对于张龙来说有些残忍:“我太喜欢自行车了,那时候我一直想办法留在这个领域。”2005年,张龙没有放弃,他又推开了这间训练房的大门,成为了唐教练的小助手,一同参与训练新队员,并通过不断自我提升与学习,于2年后正式成为区少体校自行车队副教练。
从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张龙有自己的心得:“运动员时期,只用关注自我突破,但是成为教练,面对队员们的性别差异、战术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快慢,这些都要因材施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
正在带训小队员的张龙(左)
随之变化的还有训练环境,2014年,闵行区少体校自行车队率先采用国际上领先的大数据反馈训练技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训练设备和以功率训练理论为基础的专用训练软件,能结合每名队员的身体特征来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
20平方米的空间也不能再满足队内需求。如今,自行车队拥有了力量房和训练房,队员们一周3次进行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再辅以高科技的训练器材,比如测量踏频、功率的单车仪器,gymaware(测量弹跳滞空时间的仪器)等,把控训练精准度。
教练组正在为运动员做最大摄氧量功率测试
“这些科技手段不仅能用于训练,而且能直观看到骑行功率、心率、身体素质、跑跳潜能等数据,帮助我们科学选材。”张龙说。
金智恒(右二)
已输送至上海市自行车队的00后小将金智恒,就是例子之一。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没经过系统训练的金智恒表现不凡,唐缨红将金智恒带回少体校进行测试,仪器数据显示他爆发力很强,骑行功率不输许多老运动员,身体素质异于常人。
果然,在区少体校仅仅训练一年后,金智恒就获得了2018年全国U系列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冠军,并在2019年夺得全国第一届学运会男子自行车短距离冠军,如今已成为上海市自行车队未来重点培养的运动员。
2024年“华漕杯”闵行区中小学生自行车赛在华漕学校举行
目前,区少体校自行车队共有16位小选手,男生居多,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大年龄段。
“平常我们都是统一训练,到一线队伍后再进行项目分化。他们可以选择场地赛和公路赛,场地赛中又分为短距离和长距离。”张龙告诉记者,上文中提到的金智恒就是进入一线队伍后再细化项目,最终选择了他最擅长的男子短距离场地赛。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即“市二体校”)的自行车赛道
张龙常常说,自行车项目的灵魂在公路赛上,精髓在场地赛上。“场地赛因为是在场馆内,观赏性更强,也更看重战术和团队协作。在市二体校,就有一片专业的赛车场,队员们有时会去那里训练。”
2023年全国锦标赛团体竞速赛 选手王海洲(左二) 金智恒(左三)徐超(左四)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