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经验交流 | 云南保山的边境村跑出振兴加速度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4-12-30 20:41:23

保山市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交界,其下辖的龙江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背靠高黎贡山,国际河流龙川江穿境而过,其热、温、寒带气候并立,是龙陵县重要的水稻、烤烟、茶叶、稻花鱼生产基地,属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近年来,闵行区援滇干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龙陵所需、闵行所能”,立足当地实际和资源禀赋,积极推动“闵行·龙陵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2024年9月,龙陵县龙江乡圆满承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会场活动,乡村旅居案例成功入选《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龙陵县龙江乡正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境小乡村,逐步成为云南乡村振兴典型示范的闪亮名片。

龙江万亩梯田远景

科学规划、立项破题,找准乡村振兴最优解
针对龙陵县龙江乡区位优越、产业突出、民俗独特、文化交融的特色特点,闵行区援滇干部与当地同志一道,科学研判、积极谋划,形成了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特色农旅品牌的工作共识,找到了龙江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一)学好振兴致富经。龙江有万亩梯田、万亩茶园、万亩松林、万亩杜鹃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如何用好资源、壮大产业、富农增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必答题”。援滇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带领本地干部赴上海、浙江实地考察,特别是学习上海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复盘挖掘全乡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切实弄清“龙江有什么、考察学什么、回来干什么”三个问题,明确“建强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以旅兴农”发展思路,找到了“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教授对龙江未来发展进行全域规划,以沪滇协作支持为重点撬动,通过逐年投入、持续打造,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美景。

万亩茶园 图片来源《好山好水好茶》

(二)找准发展探路者。立足龙江的发展规划,两地干部一起制定了“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建设步骤,逐步推动沪滇项目资金落地。结合地理区位、民族风情等优势,首先将龙江乡弄岗村及周边作为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探路者”,2022年将其作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并连续三年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持续打造和系统升级。伴随着稻田民宿、茶叶加工厂等设施的拔地而起,特色花园民宿、茶文化体验馆、共享农事小屋、稻田栈道、茶山栈道、万亩梯田观景台、停车场,以及省内唯一一所建在村级的粮食博物馆等一批项目的先后建成,龙江乡“梯田+水稻+稻花鱼”“茶叶品牌产业”的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让更多人看到了龙江乡“春赏映山红、夏住老窝棚、秋尝稻花鱼、冬游龙江湖”的旅游魅力。

龙江乡弄岗村粮食博物馆

(三)画好民意同心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结合项目顺利批复,援滇干部会同当地职能部门与龙江乡进行深入研究商讨,邀请专业人员进行项目设计,确保项目既彰显龙江特色保留“土气”,又兼具时下流行元素的“洋气”。同时,成立项目专班,驻点弄岗、弄玲、勐柳等各项目点村社区,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户主会、小组长会,广泛征求党员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详细介绍沪滇协作的前因后果,为群众算清经济账、长远账,形成“沪滇协助、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支持”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14.42亩土地征收和60.07亩稻田流转,为项目圆满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新闻发布会

二、扎实推进、务实切题,走稳农旅融合特色路
为坚实走好“变资源为美景、强产业做支撑、推农旅成特色、让百姓有收益的融合发展之路,援滇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紧密携手,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和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打造特色的农旅品牌IP。
(一)注重作风建设提速。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的效率意识,形成“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挂包推进、专班驻点一线办公”的推进机制,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及时协调解决沪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卡点堵点。近年来,针对龙陵“滇西雨城”雨季长、年降水超2000mm的实际,两地干部一起提前谋划、科学施策、抢抓工期,确保项目见速度、见质量、见成效。特别是今年“稻田公园”观景台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加班加点、轮班作业,确保9月中旬完工,保障了9月下旬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会场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注重优势产业提质。农旅要融合,产业是基础。在沪滇协作的加持下,针对龙江乡1.9万余亩高山梯田,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以粮为基、接二连三”产业模式,走好“烤烟+水稻+稻花鱼”绿色高效的生态循环之路。积极与省农科院、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研究制定育苗插秧、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稻花鱼养殖全过程标准,做到了“四季无闲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实现亩均综合产值约1.2万元,比传统稻田增收5900元左右,让“薄田”变“良田”,实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收入”。针对稻米等初级农产品处于价格“低洼”的实际,援滇干部努力帮助寻求高附加值价格突破的路子,支持当地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推广“红细软”米、稻花鱼干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助力龙江“稻花鱼”和“红细软米”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积极帮助对接当地与上海市场的供销渠道,在上海企业和工会采购中加入了“红细软米”必选项,今年9月牵线闵行区后勤管理公司与当地合作社签订了首批50万元的优质稻米订单。持续支持当地供销社做大做强做优,连续两年以项目化加持电商直播、订单生产等方式,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支持推广“我在龙江有点田”的稻田认领创新项目,帮助对接优质客户资源,做到上联企业、下带农户、内强管理、外拓市场。

红细软米

(三)注重农旅IP提优。立足龙江弄岗为核心区的本土特色资源,在沪滇协作项目的连续加持下,切实把握住乡村游发展态势,把自然风光、产业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提升,提出“龙江万亩梯田”景观IP、“龙江稻花鱼节”民俗IP、“一个龙江景 半个云南美”品牌IP的综合打造计划。通过契合时下流行元素的游客服务中心、共享咖啡屋、稻田民宿、观景平台步道、粮食博物馆等一批景点小品,成就了保山必逛的“网红”打卡点。弄岗“稻田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入选“云南省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保山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龙江稻花鱼习俗入选保山市级非遗,并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龙陵·龙江稻花鱼节”,为广大游客描绘了一幅“稻香、鱼肥、景美、人和、民富”的生动画卷,实现了农业、文化和旅游的共赢发展。今年9月下旬,沪滇协作滇西片座谈会议期间,得到了现场观摩团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明确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稻田认领

三、联农带农、成效点题,绘就增收致富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示范点设计、建设和实施的全过程,两地干部都始终把集体增益、百姓增收摆在了首位。科学谋划联农带农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模式,切实通过项目带动,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百姓致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集体经济强起来。随着沪滇协作项目的建成运营和稻田公园的开放,弄岗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引进优质市场主体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由第三方运营的稻田民宿,采取“保底收益+营业额分红”的合作经营模式,每年为村级集体增收约15万元。其他营业用房和摊位出租费约10万元,“我在龙江有点田”稻田认领活动增收20万余元。同时,结合冬季稻田公园核心区生态有机草莓种植采摘项目等拓展延伸,初步统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50万元。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为后续发展提质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草莓种植

(二)节庆助农见实惠。近三年,龙江已借势走上了一条“资源助力、节庆搭台、文旅唱戏”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当地民俗节日稻花鱼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龙江打卡旅游。弄岗村在成功带动53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每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年收入超15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地稳岗就业15人、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万余元;临时务工约150人,人均增收约5000元。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会场活动和“十一”国庆“稻花鱼节”期间,累计共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520万余元。目前,当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旅“一业兴”带动当地“百业旺”的良好态势。
(三)农旅小镇走出去。借助沪滇协作“东风”,积极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活动,充分激活了“一个龙江景 半个云南美”的资源禀赋,坚持稻花鱼节一届接着一届办,农文旅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记忆龙江正在不断升华。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新华社、人民网、农民日报、云南日报等50余家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和宣传。龙江乡村歌《醉美龙江》荣获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二等奖。“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稻花鱼节”假日经济先后被《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报道。沪滇携手、共促振兴的“星火”,正在逐步点燃龙陵龙江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

来源:沪滇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