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从风险到成长:科技小巨人国际化背后的“共创”逻辑@复旦大学孙金云

转自:上海科技 2024-12-31 10:54:07

“企业国际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场旅程,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在“创•在上海—科创未来大讲堂”暨2024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家年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说。


科技企业该如何稳步踏上国际化之路?

如何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杀出重围?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企业规避风险、

直面挑战?

孙金云通过深入浅出的分享,

深入探讨科创企业

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关键路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方案”,

国际化如何精准落地?


“国际化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孙金云开场直言,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地缘政治、资金安全、供应链断裂等挑战。对于许多初尝国际化的企业来说,这些问题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地缘政治是最直接的压力,”他说,过去几年,许多企业因为全球局势变化,不得不调整战略。但企业不应被单一的风险吓倒,而要学会选择有长期运营潜力的‘中立区域’。”


在孙金云看来,选择“中立区域”是规避风险的重要策略。“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地区通常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小,市场环境较为稳定,适合企业实现持久运营。”孙金云强调,“这些‘中立区域’虽然也有挑战,但风险相对可控,适合初步布局。”



孙金云建议,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控机制,对潜在市场进行多维度评估。他总结道:“国际化不是冲动的决定,而是系统性的规划,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关键在于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从“硬实力”到“软着陆”,

如何在国际化中找到共同语言?


“国际化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比技术难题更棘手。”孙金云指出,许多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因忽视文化融合而交了“学费”。“国际化不仅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文化交流。”


他提到,一家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入德国市场时,因不了解当地消费者对环保的严格要求,最初的产品设计没有考虑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遭到市场冷遇。后来,通过与当地咨询机构合作,他们推出了一款完全符合欧洲环保标准的新产品,不仅扭转了口碑,还成为德国市场的明星品牌。


“文化融合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企业内部的国际化团队建设,二是对目标市场文化的深度尊重和理解。”孙金云提到,某电子企业在巴西设厂时,为了化解与工会的矛盾,主动邀请工会代表参与管理层会议,建立了透明的沟通机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和谐共赢的生产环境。


科技企业在文化认知方面不能走捷径。“每个市场的文化都是独特的,你必须用心去理解,找到共同语言。”他总结道,“国际化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领先,更在于是否能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心。”


从风险到成长:

国际化背后的“共创”逻辑


在企业国际化的这盘大棋中,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共赢路径?孙金云用“共创”一词给出了答案。


他强调,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既需要敏锐洞察全球格局,也要与本地化伙伴紧密合作。“比如墨西哥虽然有劳动力优势,但法律复杂、供应链溢价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靠谱的本地合作伙伴尤为重要。”


“国际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路径。”孙金云提出,科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贸易公司、间接贸易、海外办公室等方式,逐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才能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他进一步总结了一系列企业在国际化中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包括目标市场的定位、供应链管理的可控性等。“这些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每一个都需要深入研究,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成败。”孙教授说道。


国际化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更是创新思维的全球共享。科技小巨人们在国际化中面临重重考验,但通过精准的市场选择、深度的文化融合和系统性的战略规划,他们正在挑战中找到机遇,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大的国际舞台。


“国际化不是单纯的走出去,

而是要用心融入,

并最终成为全球市场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金云说。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承办,
吸引了科技小巨人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孵化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企业未来进入全球市场所面临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展开深入交流探讨,解读新形势下科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