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落幕后,阅卷招生工作成为“考研大军”最关心的话题。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数据显示,今年江苏共有25.2万名考生参加考试,相比去年减少2.9万人。人数下跌的同时,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多方了解到,省内多所高校拟增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一减一增”的背后,招生结构、招生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招生端的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考研“上岸”是否更容易了?增加招生计划背后的考量是什么?是否会带来研究生“含金量”的降低?围绕各方关注的问题,记者进行调查。
视觉中国
【现象】
江苏硕博点增量全国居首
尽管高校招考计划是以教育部2025年3月下发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但记者盘点省内部分高校2025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发现,多所高校均拟增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比如,南京大学2024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共5700名,2025年拟招收6200名左右;东南大学2024年拟招收6300名左右,2025年拟招收6500名左右;南京师范大学今年也拟增加了100个左右的招生计划。
除了招生简章,招生扩容的另一鲜明信号,是高校硕博点获批数量逐年增多,一些学校的硕博点已实现跃升。
今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共新增831个博士生学位授权点,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江苏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68个,增量居全国第一。
记者检索发现,淮阴师范学院新增硕士点数量最多,新增硕士点15个;其次是南京工程学院,新增硕士点14个;淮阴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各新增硕士点11个。这些新增硕博点,也成为考研的新选择。
扩招增量向专硕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的扩招增量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重点向理工农医学科、专业硕士类别倾斜。中国教育在线12月21日发布的《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近九成院校专硕计划占比超60%,专硕招生计划人数较上年增长1.9万人,与之相反,学硕招生计划人数出现回落,较2024年减少0.6万人。
从江苏相关数据来看,自2016年至2023年,全省学术硕士招生规模从2.5万余人增长至3.3万余人,增长31.03%;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从2.2万余人上升至5.9万余人,增长达163.54%。
淮阴工学院研究生处招生与就业科副科长张文博介绍,今年新增的11个硕士点全部为专业学位硕士点,包括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等。南京师范大学今年新增的6个专业中,有4个是专业学位,分别为计算机技术、舞蹈、数字经济、应用伦理。
研究生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可以预见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专硕招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2000年至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2.85万人增长到130.17万人,招生规模始终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至2023年,我省研究生招生人数从近4.8万人增长到9.2万余人,招生规模增长93.22%。
“在江苏,研究生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分析,2023年我省学位教育中研究生比例达到24%,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而当学位教育学生中研究生的比例(GUR)大于15%,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部分学校“本研倒挂”,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例如,南京大学2023-2024学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为4万余人,其中硕士生达1.9万余人,比本科生多3600余人。东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硕士生17582人,比本科生多350余人。
视觉中国
【追问】
高学历人才会不会“过剩”?
一方面是报考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是研究生仍在扩招,这会不会导致的高学历人才“过剩”呢?专家指出,目前,“本研倒挂”现象仍然集中在“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含博士)占学位教育的总比例只有24%。优化学科结构基础上的研究生扩招不会造成人才“过剩”,反而能更好对接国家战略要求。
以南师大为例,拟增加的100个招生计划中,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申请了20个。该专业所在的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黄昌春介绍,增加招生人数,其实是为了应对地理学国家一流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争取到参与“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机会,并迅速组建深时数字地球研究院,急需扩充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
在高校,从科研课题到创新大赛,成员主力基本都是研究生。“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学校发的高水平论文中,八成以上都是研究生参与者。”江苏一所工科类高校老师说,研究生教育可以带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最终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认为,即使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面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对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研发人才的需求变得异常迫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严重缺少研究生,尤其高水平的博士生。
考研“上岸”更容易了吗?
“班上八成以上的同学都考研,仿佛不考研的人才不正常。”江苏一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小闫深知,仅靠更高的学历并不足以换取更好的就业机会,但犹豫之下还是选择考研。由于竞争激烈,她不得不参加考研辅导班,重新经历刷题、模拟等高考“套路”。
报名人数减少、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之下,想要“上岸”却并不容易。实际上,近年来硕士录取率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32.04%降至2023年的24.47%。考研择校的风向也在悄然变化,名校的专业硕士项目愈发成为广大考生的热门优选。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专业达到惊人报录比,竞争尤为激烈。在2024年考研报录比统计中,南京林业大学会计专业报名583人,录取41人,报录比达16.6:1。江苏大学2024年安全工程专业(非全)报录比达到15:1。考研的竞争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呈现出“高考化”趋势。
学校如何把好“招生关”?
而对学校而言,大幅扩招的同时,如何把好“招生关”,筛选出优质人才,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今年,江苏有近10所高校初试科目改为统考,主要涉及计算机、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记者梳理发现,仅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在2025年考研中调整为统考科目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5410人工智能专业科目均由原来的“855数据结构、算法、人工智能、概率统计”变更为“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统一命题调整将是大势所趋。
兼顾公平高效的同时,如何精准筛选出研究型人才?一些高校已有探索。记者关注到,大院大所联培计划,是当前不少前沿专业的培养趋势。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重点推进与多所在苏部省属重点高校实施“卓越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招考端,就颇具创意。比如,国科大南京学院与河海大学2025年拟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0名,招生报名及初试由河海大学组织,复试由河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便于结合联合培养双方需求,精准选出“好苗子”。
“会考试但缺乏科研志趣、科研素养的学生,即使进入研究生队伍,也无法实现培养研究人才的初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俊华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必须把好“入口”关:一方面,在增量的同时注意调整结构,不断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考试招生方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选拔质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徐睿翔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