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这位热心肠的崇明姑娘,满身都是正能量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1-01 11:05:32

“11月22日,晴,今天上午和同事一起来到张奶奶家中,查看她的身体状况,比之前好了很多。”

“22日下午我们来到许阿姨家中,为她家的无障碍改造进行沟通。”

白天,她把对家乡的热爱化为工作的动力,游走在村民的院前屋后,倾听大家的诉求;夜晚,她以文字记录助残扶弱点点滴滴,时刻关注残疾人群的动态。

在港沿镇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助残员陈爱华,这位质朴的基层助残员,笑容中常常带着腼腆,但只要一讲起助残工作,她瞬间就变得滔滔不绝。

陈爱华

助残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1994年出生的陈爱华,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成为助残员之前,她曾在市区工作多年。陈爱华告诉记者,“助残工作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除了要掌握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和补贴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服务的对象。”

陈爱华介绍,目前港沿镇有3800余名残疾人,每名助残员会分到服务对象数百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在刚开始工作的几个月,陈爱华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来到村内,挨家挨户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

“每个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我们都需要了解清楚。”也是从那时候起,陈爱华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每次掌握困难群体的信息后,她会将内容录入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

“此外,记住服务对象的家庭地址也是一大挑战。”陈爱华笑着说,“尽管我是崇明人,但不少村内的小路弯弯绕绕很难分清,对于方向不敏感的人来说并不友好。”为了尽快熟悉每个服务对象的家庭位置,陈爱华除了多跑几次,她还会将定位发送到自己手机上保存,久而久之,就将各个服务对象的家庭地址熟记于心了。

平日里,除了了解基本情况,陈爱华上门讲的最多的就是辅助器具申请和残疾人补贴。“这是助残工作中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时候。”她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残疾人都是老年人,对政策理解起来多有困难,“所以,我就练习慢速度讲话,通常也和村民讲崇明话,一来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二来也能让他们觉得亲切。”

陈爱华看望服务对象

热心肠的姑娘,为残疾人撑起“幸福伞”

由于残疾人的难处和需求各不相同,助残工作也因人而异。为了能让服务内容更加精准、有效,陈爱华在工作之余会不断学习各项政策和业务知识。自2021年从事助残工作以来,陈爱华精准对接服务对象需求,帮他们申请各类补贴、开展心理疏导、调节家庭矛盾等,为服务对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这些年她勤勤恳恳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她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小陈很不错”……采访期间,不少前来办事的村民纷纷告诉记者,并为陈爱华点赞。

面对大家的赞赏,陈爱华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这些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自己应该做的。

陈爱华帮助服务对象佩戴假肢

这两年,陈爱华和同事重点关注就业困难人群,帮助他们自力更生,李亮(化名)便是受益者之一。“多亏了小陈老师,给我介绍工作,在工作中也给我很多帮助。”李亮告诉记者,自己由于轻度残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村委会和陈爱华的帮助下,自己成功入职港沿镇阳光基地。“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手工劳作,安装一些工厂发放的零件,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获得稳定的收入,成为政府补助的辅助性就业对象。”陈爱华说。

“除此之外,改善残疾人家庭的居家生活环境,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陈爱华坦言,这项工作,既是挑战也是磨砺。她介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包括厨房操作台、卫生间淋浴装备、防滑地砖、安全智能设备等,要针对不同残疾人的残疾类别、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拍照和测量,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简单建议。”

“在这之前,我对无障碍改造并不了解,一直边工作边摸索。”陈爱华说,刚开始,改造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比如服务对象对改造细节不满意,老人对智能化设备不熟悉等,如何进一步做好沟通,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

虽然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但陈爱华对未来充满信心。“2025年我们计划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多文体活动,包括趣味运动会、阅读体验活动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到大家越过越好,我也很开心。”

空闲之余,陈爱华喜欢通过听音乐、练瑜伽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对她而言,日子虽然平淡,却也幸福感满满,“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很舒适,我对现在的状态挺满意的,或许这就是回乡的意义。”

记者:汤茵旒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