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中共徐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举行,会议回顾过去一年的“答卷”,部署新一年的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崭新篇章。
去年以来,徐州锚定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以改革破难题、以实干促发展,取得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市委常委会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以“343”创新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之以恒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徐州建设呈现崭新面貌;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徐州新实践更加丰富生动;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持续加强;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贾汪徐州之夜。 通讯员 郑舟 摄
勇挑大梁,稳住经济发展之基
2024年11月29日,盒马鲜生淮海经济区首店在云龙万达广场开业,引得周边居民排队进店购买商品,成为全市消费领域的一大盛事。盒马(苏皖区)公共事务部经理郎俊磊告诉记者,首店开业前三天,客流量累计达17万人次、销售额全国居首,带动云龙万达广场客流量达33万人次。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徐州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高端品牌、新进品牌不断涌现,盒马鲜生、荟品仓等一批高端新业态企业纷纷落户,京东MALL等新型卖场加速推进;2024年,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大宗消费超90亿元,社零总额及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二。
除了扩大消费,徐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制定落实省“33条”实施方案,满弓发力拼经济稳增长,系统施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运行在前高、中稳的基础上呈现后扬之势。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1—11月,徐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错月)分别增长6.3%、6.3%、7.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平均。以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稳增长,徐州积极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其中“两重”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23.44亿元、居全省第四,设备更新带动投资570亿元,助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徐州着力扩大双向开放,2024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05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1%,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贸易额分别增长8.6%和29.8%,中德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企业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徐州还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全年减税降费72.09亿元,投向实体领域贷款增长12.96%、制造业贷款增长16.15%,净增“四上”企业1670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工业行业增长面不断扩大,房地产销售出现止跌回稳势头,信心预期得到有效提振。
徐州市中心商圈夜景航拍图。 张俊哲 摄
矢志创新,迈出转型坚实步伐
位于卧牛山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基地内,两侧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硐室”安置着不同的实验设备。工作专班正在研讨深地智能盾构、深地随钻探测等5个二期科研平台建设,深地储能、深地智算等平台正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台势能将进一步释放。
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过去一年来,徐州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徐州高效运行校地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江苏师大、徐州工程学院分别成功晋升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获批省概念验证中心,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达26.7%、三年提升3.7个百分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城市,徐州积极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5个未来产业,抓好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努力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过去一年来,徐州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统筹并进,调整优化“343”创新产业集群推进机制,构建基金矩阵支持产业发展,工程机械集群产值增长5.7%,继9月份实现三年来首次正增长后增幅逐月扩大,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高端纺织分别增长10.7%、19.9%和24.1%,4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4年11月24日至26日,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赴粤港澳大湾区,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对接央企、行业龙头企业,拜访一批重点企业、洽谈推动项目合作,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积聚澎湃动能。
一年来,徐州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大育强协同共进,成功举办第二十七届投资洽谈会、省属企业在徐投资合作项目推进会等重大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23.1%和113.7%,新凤鸣纺织新材料、长城汽车零部件等141个项目投产见效,项目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
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纵深
前不久,一列满载无锡生产的上汽大通汽车的专列从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顺利发出。上汽大通成为继盐城悦达起亚汽车之后,第二个搭乘徐州国际班列接续班列出口外销的汽车品牌。
这是徐州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的缩影。2024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赋予徐州“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重大使命,所明确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为徐州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既是国家和省赋予徐州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徐州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求。一年来,聚焦推进城市建设和更新,徐州实施五大类100项城建重点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开通运营,东部绕越高速睢宁西枢纽正式通车,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46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59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保交房任务。
力促区域协调发展,“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实施,徐临高速、潍宿高铁等互联互通项目有序推进,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海铁联运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14.17%、44.3%、27%。2024年,徐州相继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4年底,徐州组织部分重点景区及文旅企业,赴上海、苏州两地开展“国潮汉风年 地道徐州味”文旅推介会,展现汉文化、美食、冰雪魅力,给两城市民带去全新的徐州印象,用丰富的文旅产品链接长三角经济圈。
让文旅“流量”变“留量”,一年来,徐州精心打造“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文庙、方特水世界等项目竣工运营,成为周边游客来徐“打卡”热门地;淮海战役纪念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均超20%。作为农业大市,徐州还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百亿斤,农业重大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101个行政村获评首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向着更深层次推进。
徐州杉杉奥特莱斯商圈。 高刚 摄
以人为本,擦亮幸福民生底色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鼓楼区万隆公寓,只见崭新的大门庄重大气,装有智能道闸,内部7栋居民楼统一被刷成美观的浅色系,“一老一小”广场上设有健身及游乐设施,每栋楼前都新建了绿化带,楼与楼之间规划出整齐的停车位,还搭建了电动车车棚。
“新车棚距离北侧楼房不到1米,但车棚顶部采用的是静音膜布,即使下大雨也不会影响居民休息。”该小区业委会主任王同华说,小区里还配套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定期为居民提供老人理发、康复理疗、幼儿托育等服务。
去年以来,徐州坚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消痛点补弱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完成44项涵盖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行有所畅等12个维度的年度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就业一头牵着千万家庭,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年来,徐州实施就业促进十大行动,发放稳岗返还等补贴6.65亿元、就业创业贷款114.8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8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十二连增”,发放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8.5亿元,获批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
厚植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徐州还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所,推动高考综合成绩持续攀升,三甲医院增至14家,新建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1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50个,完成易涝积水点治理工程157项、惠及居民75万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