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这个艺术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1-03 12:04:35


为纪念一代巨擘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日前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大展以近180件精品力作、逾1500平米展示面积,首度聚焦吴昌硕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的15年,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吴昌硕艺术展。



本次大展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底色,齐集吴昌硕精彩力作和翔实的文献史料。展览以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具有编年史意义的1912年作为开端,在逾1500平米的展示空间中汇集吴昌硕本人的诗书画印等精品140余件,鲜明地反映了其“由金石入书画”的金石笔意、“破古法”而“出己意”的开拓气度、高古质朴的艺术追求。展览还展出了陈宝琛、陈三立等8位士大夫及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等缶门弟子、友人的作品近40件。


为什么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的艺术如此重要?如此值得被研究?“因为只有在定居上海后,吴昌硕才成为‘真正’的吴昌硕。”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吴越表示,1912年前,吴昌硕仍处于向各地书画家学习求教阶段,到上海后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诗、书、画、印“四绝”,其本人也成为了海派领军人物,培养和深刻影响了几代文化栋梁。此外,吴昌硕定居上海前的作品上,会有不同的署名,包括“仓石”“仓硕”“苍硕”等等数十种。直到1912年定居上海,他才正式“以字行”,在作品上落款“昌硕”。“吴昌硕”的名字,从此传颂至今。



本次大展作品不仅体量规模近年罕见,更不乏鲜少外借展出、难得“合体”展出的珍贵作品。例如,南通市个簃艺术馆馆藏吴昌硕临原始石鼓文《临石鼓全形十条屏》鲜少外借,非常吸睛;而吴昌硕与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长达21年最终成画的《缶翁行看子》更是本次必看珍品之一。《四时花卉条屏》既独立成作,又相得益彰,颇具意趣。吴昌硕是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观众此次能欣赏到他稀缺的山水题材《山水图》。吴昌硕作品中最早落款“浦东”的《浦东芍药图》,梅兰芳、吴昌硕合作的扇面等也在展出之列。


吴昌硕的篆刻精品在本次大展中得以集中呈现,超50件精品涵盖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篆刻作品。其中包括代表吴昌硕早年初涉印坛探索摹仿的《“武陵人”印》;两方来自不同藏家的《美意延年》印章也将在本次展览中首度“合体”展出;朱文印《明月前身》则是吴昌硕66岁时怀念原配夫人所刻;《缶翁》印是吴昌硕74岁之作,书写意味浓厚。展览还带来吴昌硕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



本次展览不仅在展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堪称难得一见,策展团队也通过五大展览板块的详实叙事,向观众进一步展现了近代上海工商业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功能的重要转变,呈现以吴昌硕为核心的重要文化“五大现象”:即代表吴昌硕从艺术大师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的“1912现象”、来到上海后实现暮年变法的“金石精神现象”、入住吉庆里成为培养艺术大师团队摇篮的“吉庆里现象”“润格经济现象”以及以吴昌硕为艺界领袖的“家国情怀现象”。



这些贯穿展览始终的“现象”,不仅是吴昌硕个人身份的嬗变,更是他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相互成就发展的一段佳话。大展学术总策划王琪森表示:“一个人与一座城,是上海成就了吴昌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展学术主持陈翔则表示:“回顾吴昌硕为海派大文化圈的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和高迈建树,为我们在新时代下形成更好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和推动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飞跃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创新启发。”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近年来持续深耕展览品牌“何谓海派”系列,通过举办“历史的星空”“历史的星辰”“历史的星光”等展全面梳理回顾海派艺术发展成果,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海派文化内涵。本次展览正是希望为观众展开一幅海上艺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延续延绵不绝的城市文脉。


“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将开放至2025年3月31日。展览期间,还将围绕展览主题内容持续策划推出丰富的专题讲座、艺术家导赏、绘画工作坊等活动,带领观众领略海上巨擘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