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
在热爱与赏识中成长
文 / 葛未来
单位 /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
“谢谢老师的指导!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也有发表文章的可能性,谢谢您为我的高中生活带来了美好。”
“多维度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谢谢老师!”
收到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这更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
我认为,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不能把教学窄化成应试,把目光投注到所谓的得分点训练上,而是要点燃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之火,让他们能够在热爱与赏识中前行。
面对当今网络短视频迅速传播、浅阅读日益流行、AI写作普及的时代,在语文课堂,我努力营造更多的诗意与哲思。我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写作的思考:写作的学习不应受限于固定的套路,更不能为了迎合而虚构或编造。我们应当向教材中的诗人学习,用“诗情”去感悟生活,以“诗想”激发智慧,把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升华为充满灵性的“情物”。
在课下,我也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诗歌创作,引导他们细心捕捉自然之美和生活之韵,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将身心和情感融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将内心深处那些关乎现实价值追求和美学追求等层面的情感,通过诗歌尽情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班举办了青春诗会,给予每位学生展示自己诗作的机会。诗会中,同学们一起品鉴、讨论,在充满赏识与鼓励的氛围中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如今,班中许多同学的诗歌作品不仅在《上海中学生报》和《当代学生》等刊物上发表,还在市级中学生诗歌创作比赛中获奖。这无疑是对同学们创作热情与能力提升的最好肯定。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开展辩论。比如,在学习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后,我们就开展了“青少年时期苦难多一些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辩论。在学习完鲁迅的《阿Q正传》后,又针对“阿Q的结局是咎由自取还是无可奈何?”进行探讨。通过以思争辩、以辩明理来牵引思考路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辩论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从而在多视角的碰撞中,逐步培养起批判性思维。
不仅如此,在暑期,我摒弃了布置大量读抄背作业的传统做法,而是鼓励学生们前往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希望他们能从丰富的展品中汲取灵感与知识。开学后,由学生们轮流上台演讲,分享他们的所见所感。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文化底蕴,到新疆博物馆的独特民族风情;从体育博物馆展现的竞技精神,到公安博物馆揭示的正义与责任,每一个话题都如同一扇窗,打开了学生们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学会了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生动有力的语言进行表达,他们那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演讲内容,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和感动。
由此,我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述陈旧的信息,不应苛求学生生搬硬套地将其运用到现实世界中。教育更应为孩子们注入一份真实的热情,点燃他们内心的求知之火,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未来有多近,在于你想的有多远。”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会继续努力多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优势,让学生在热爱与赏识中自信前行。我所向往的教育效果,并不直接地指向任何一个宏大的教育目标,而是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成长有痕,将热爱文学的种子悄悄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做让学生记忆一生的教育!
编辑:陈佟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