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第五届人才大会暨第七届“青年学者松山论坛”上,百余名博士慕名而来“揭榜”人才招募令。记者了解到,在该校,当前博士人数已达到40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从2017年的8.6%提高到44.1%。
“学校积极为人才架梯子、搭台子、铺路子,打通人才外引内聚的‘双循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道出了诀窍。
据悉,所有博士入职学校第一年并不上课,他们去了哪里?
“第一年,我们去往企业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跟班学习。”去年9月刚入职的博士金岑芩揭晓了答案。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刚入职的博士来说,如果不能近距离感知行业动态,就无法给出适应行业前沿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她说,通过在企业培训,更能深刻感知行业需求,培养从事通信系统设计、设备研发与制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引进企业专家进校做产业教授,同时,学校的青年博士教师也走进企业,在一线岗位上感受市场变幻的脉搏。
“没想到今天能以‘教授’这样的身份走入大学。”当天,汇鸿国际集团中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伟正式受聘为学校产业教授。本次解锁“产业教授”新身份,他已经有了详细规划,“针对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高度契合。参与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工作,引入真实案例与项目,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缩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距离。此外,我还将带领商贸学院青年博士,共同研究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做好技术创新、技术攻关与技艺传承,提升青年博士的实践技能与成果转化能力。”
谢永华介绍,学校大力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搭建了产才融合“直通车”。学校与华为、北京精雕、苏豪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选聘产业教授、产业导师参与实验实训教学,与骨干教师结对子,提升“双师”素质。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依托产学研项目“走出去”,深入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反哺教育教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余旺旺深有感触。2021年,他成为第十四批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团员,在栖霞区人民政府龙潭街道办事处挂职工委副书记。在挂职期间,利用高校人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组建“智能焊接技术”“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和“精密制造加工技术”等博士团队,先后组织了50多场产学研对接,在校企合作、校地共建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去年7月,他成为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并推动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产学研项目对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联合企业申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并首次荣获省二等奖。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于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提出5个方面19条举措,为全省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能吸引众多博士加盟且扎根于此,在于抓好“评”这个指南针,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学校人事处处长张莉发现,有的老师教学能力强,有的老师深耕科研,有的老师更擅长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那能否根据教师所长,量身定制职称评价体系?
“老师们可以任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奔跑。”张莉解释,学校根据老师特长展开分类评价体系,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主体型、科研主体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实践教学型教师四类,不同类型教师承担不同比例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育人工作。对教学型教师主要考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等能力;对科研型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社会服务型教师主要考察成果转化、社会经济效益;对实践型教师主要考察技术技能水平。如科研主体型岗位,科研工作占其工作总量的60%,教学任务只占到30%。通过分类评价,不同类别的人才都有展示价值、实现卓越的机会。
同时,学校还增设了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比如教师做出标志性成果,就可以由此评教育教学卓越奖,评出来之后直接晋升副教授。去年9月,33岁的教师杨梦娜晋升为副教授。这得益于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指导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以往讲师满5年才有资格申报副教授,如今学校为有突出标志性成果的教师开辟‘绿色通道’,不受论文等量化指标限制,由教学委员会直接提交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杨梦娜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