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智库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李立凡:将产业园打造成上合工业化合作的摇篮和基地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04-03 17:51:39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4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6版:国际观察

近年来,一批由上合成员国共建的产业园在海外落地生根,茁壮生长,在上合成员国加强工业化合作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政策、法律、基建等多层面的交流合作。

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与其他上合成员国的资源禀赋高度互补。中国在制造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发展迅速,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则在能源、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领域凸显优势。各成员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但能通过产业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互联互通。中吉乌铁路等交通基建项目的推进,助力资源与工业品在成员国间加快流动,让产业园区的生产活动能有效融入区域经济交流互动中。

政策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等文件,为产业园合作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各成员国在标准化、海关便利化等领域开展政策协调,降低了产业园运营的制度性成本。此外,一些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通关、法律、物流等特色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跨境贸易中的问题。

在推进上合产业园建设与合作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挑战亟待解决。

工业标准方面,不同成员国之间工业生产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以俄罗斯通过产业园引进中国农用机械生产工艺为例,中俄两国农机电子化标准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高科技合作进程。

安全保障方面,受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变化影响,上合产业园区仍需进一步加强园区安保举措,同时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园区安保合作方式,保障产业园区内企业合法利益。

此外,尽管上合产业园在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产业园中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其他国家企业入驻步伐相对缓慢。未来,仍需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当地和其他国家企业入驻,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当前,上合产业园正汇聚上合成员国工业技术,着力打造上合工业化合作的金字招牌,特别是中国企业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加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上合产业园合作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小微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入“鲁班工坊”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将产业园打造成上合工业化合作的摇篮和基地,为上合工业化合作增加更多科技含金量。

(李立凡,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