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上海 > 文章详情

爱在墙缝中生长,是古建筑的春日限定皮肤 | 小叶子沪花记

转自:绿色上海 2025-04-03 19:58:53

紫花地丁、早开堇菜、戟叶堇菜、长萼堇菜……一到春天开花时,这个庞大的家族总是让人应接不暇,难以区分。或许是同样使用了“堇”作为名字,紫堇也遇到了和堇菜同样的情况——家族成员众多,成员区分困难。光以数量来说,国内生长的紫堇种类要比堇菜多得多,分类它们也更加令人头痛,即使在上海,也生长有好几种紫堇。好在,生长在上海的紫堇区分起来还算容易,除了刻叶紫堇,还有不少紫堇正在开花,就比如这种名字叫“紫堇”的紫堇。

若要找出紫堇与刻叶紫堇最大的不同,或许就在它们的生长地点上。作为一株植物,紫堇却偏爱“脚不沾土”,哪里土少就长哪里,所以能见到紫堇的地方,大多是在石墙石缝中。在上海老城区、古镇老街的石墙砖桥上,每逢春季,都能见到开着粉色花朵的紫堇——与刻叶紫堇充满变化的蓝紫色不同,紫堇是十分简约质朴的粉色。紫堇用自己的颜色填补着砖墙的裂痕与缝隙,用春日印象色淡化着岁月的痕迹,对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古建筑来说,不失为一种更自然的季节限定变装。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喜欢生长在林缘环境的刻叶紫堇也能长在墙缝中,而生长在墙缝中的紫堇,在人工干预下也可以生长在平地上。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林地下,紫堇就被开发为了早春花海植物。有了土壤的肥力,相比石缝,紫堇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清风拂动,轻轻晃起,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粉色浪潮。

若遇这种例外,自然是没办法通过生长地点来区分它们了。其实通过叶片,也能轻易区分两者,刻叶紫堇的叶片有细密的缺口,像细密开凿而成;而紫堇的叶片更像芹菜。据说,古代食用的“芹”即紫堇,为古时蔬菜,后世“芹”渐为伞形科的水芹与芹菜所替代。罂粟科植物一般有毒,古人是怎么食用紫堇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现在这个食物充足的日子里,我们也不必来上这么一口,观赏紫堇的花朵才是正经事。

素材来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