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图书馆吗?上海阿法迪的机器人不仅见过,还顺便数清了36万册书。
“以前借书要排队等馆员一本本扫条码,现在你抱着一摞书往机器人面前一放,‘滴’的一声,全部搞定——就像过ETC一样简单。”上海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耀说道。在他身后,一台搭载激光雷达和4800万像素摄像头的“AI视觉盘点机器人”正缓缓滑过书架,以每小时36000册的速度扫描书脊上的标签,噪声低到“连翻书声都比它响”。
这家扎根图书馆行业21年的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刚刚拿下新加坡图书馆的“超级订单”。从贴RFID标签的“初代革新”,到能对话、带路、自动采编处理的“机器人天团”……“我们所有的核心环节都自己掌控。”张耀表示,“从RFID标签、读写设备,到采编自动化加工处理、图书馆云平台A-LSP系统,图书馆各类机器人,我们全部自研,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定制化。”
全国第一套数字图书馆系统
机器人能在图书馆做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只是简单的书籍搬运,但阿法迪想给出一个更智能、更有温度的答案。
“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图书馆里,学生抱着一摞书在柜台前排长队的场景消失了。”张耀提到的,是阿法迪参与建设的全国第一套数字图书馆系统。当时,图书借阅还依赖馆员手动扫描条形码,而阿法迪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引入图书标签——这种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能穿透书本被机器瞬间识别,读者只需把一摞书放在自助机上,3秒内就能完成借阅。
如今,阿法迪的“技术武器库”早已不止于RFID技术,还有领先的数字技术。比如多款“机器人馆员”。
“过去大家对图书馆机器人的印象,可能就是‘自动推车’,把书从A点运到B点。”张耀笑着说道,“但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阿法迪的智能图书馆机器人,早已突破简单的书籍搬运功能,成为集智能检索、自动盘点、环境感知、自主导航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图书馆管家”。
在图书馆门口刷一下卡,几秒钟就完成借阅;在仓库里,货品的位置精准追踪,一目了然;在供应链管理中,数据流转高效流畅……走进阿法迪的研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智能机器人,每款产品都针对图书馆管理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
“目前,我们积累了6000多家用户,为上海图书馆等很多省图书馆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了4+2的产品线,”张耀介绍道,“涵盖平台软件、应用产品、数字资源和运营服务四大核心板块,以及机器人和元宇宙+大模型两大创新方向。其中大概有700多个应用软件和相关的硬件产品,20多个核心产品。”
当书架装上“数字大脑”
把“乱跑”的书抓回数据库
在张耀看来,图书馆机器人最隐秘的痛点,藏在两米高的书架上。
“读者还书时常常随手一塞,等要找的时候,这本书可能‘躲’在哲学区,也可能‘藏’在小说区……”这种“数据流动性”难题,曾让不少图书馆头疼不已。
阿法迪的解决方案是一支“机器人巡逻队”。白天,综合服务机器人在馆内自由巡航,通过激光SLAM技术持续更新实时地图;夜深人静时,盘点机器人开始工作,它们精准扫描每一层书架,将错位图书的位置信息同步到数据库。
“这些技术的融合,使我们的方案不仅仅是‘提供机器人’,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张耀在采访中提到,“我们不仅要做图书馆的‘搬运工’,还要成为‘智慧大脑’。”
2020年,阿法迪的“脑洞”开到了元宇宙。它开始尝试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图书馆管理。通过3D建模和实时数据同步,管理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时监控图书馆的运行情况,比如哪些区域人流密集、哪些书架借阅率最高,从而优化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服务策略。
“未来,读者可能不需要亲自到馆,也能‘走进’图书馆。”张耀介绍道,阿法迪正在研发基于元宇宙的虚拟图书馆系统,读者戴上VR设备,就能漫游在一个数字化的书籍世界里,像在现实世界一样浏览书籍、查询资料,甚至与馆员进行互动。
“未来,阿法迪的机器人将应用到更多公共服务场景,比如博物馆、档案馆、政务大厅,甚至是医院和商场。”张耀说道,“我们不仅仅关注RFID物联网技术本身,还在探索更多的智能数字技术,比如结合AI图像识别、物联网传感器,让智能管理系统更加精准和高效。”
“我们希望让图书馆真正变成一个智能、开放的文化空间,既提升运营效率,也优化读者的使用体验。”但张耀始终认为,“机器人不会取代人,而是让工作人员能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服务。”
“他们也没想到我们真的能做出来”
在智能管理领域,竞争从未停歇,尤其是在国际市场,每一个项目的竞标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较量。
当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发布智能管理系统的招标需求时,全球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响应。“这个项目的要求极为严苛,”张耀回忆道,“必须将人力成本降低30%至50%,同时分拣速度达到每小时1800本书。这个速率在国内尚属挑战,而新加坡方面的态度很是坚定:他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技术实力与实时的服务。”
“指标这么苛刻,我们要不要去应标?”面对这样一份高标准的需求,阿法迪最初也曾犹豫。“毕竟,1800本书每小时的分拣速率几乎是图书馆行业的极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但阿法迪最终还是决定迎难而上,不仅整合了自身的核心技术,还对底层读写器进行了深度优化,力求把每一个技术环节做到极致。
“他们也没想到我们真的能做出来。”张耀说道,这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合。在新加坡项目中,阿法迪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从智能分拣机器人到自动导出机器人,从高精度搬运机器人到多本分离装置,甚至连箱满报警、箱子自动识别等细节都被纳入考量。而这种“场景融合”式的智能管理方案,正是阿法迪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每一次竞标,都是对我们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张耀坦言,“我们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还要在细节上做到极致。”这一次,新加坡项目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阿法迪的技术实力,也为其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拍摄:季俊辉 后期: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