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数字融合 生态共建”为主题的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开放日活动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张江科学城内来自生物医药、新材料、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30余家企业参加,旨在推动企业在技术转化、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是浦东推动大企业携手创新企业共同成长的有力机制。近年来,浦东深入推进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充分发挥龙头科技企业集聚的优势,鼓励大企业投身浦东创业孵化,链接带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
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累计赋能企业64家
“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是西门子医疗与张江集团携手打造的开放式平台。作为浦东新区的一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以下简称“GOI”),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成立三年多来,累计赋能企业64家,孵化相关知识产权87个,助力5家企业获得1.6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军表示。
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落地浦东以来,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推动国内优质创新走出国门,另一方面促进国际创新项目进入中国。西门子医疗、张江集团和德国医谷达成三方战略合作,依托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同构建一个领先的、可持续和可扩展的中欧跨境医疗科技转化平台。
“西门子医疗在赋能孵化本土企业和项目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心血管神经系统和癌症治疗领域成果亮眼。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把张江企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搭建了合作、交流的舞台,让中小微企业在这个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该中心不仅是一个位于浦东张江的平台,也是代表浦东、代表上海,与全球对接的理想窗口。”张江集团副总经理、上海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楼琦表示。
上海霖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孵化培育的一家代表性企业。霖晏医疗创始人、总经理诸莉君表示:“我们是第一批入驻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的企业,于2023年从这里‘毕业’。”去年,霖晏医疗研发的Holonavi S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是我国首个将AR技术应用在临床上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
未来,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将多维度升级,开启发展新篇章,在赋能本土初创企业的同时,继续推进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各高校的紧密合作。同时,立足上海、辐射全球,针对临床难点和痛点,携手行业伙伴提升医工转化效率、加速前沿医疗技术临床转化和商业化落地进程,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新生态,共建医疗创新新高地。
打造大中小科技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
除了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外,浦东新区还有许多GOI,在它们的持续赋能下,打造了大中小科技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各类科创资源在其中加速融通,赋能成效也更加凸显。
今年2月,恩艾(中国)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创新发展中心(简称“NI中国创新发展中心”)完成了亚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原型系统参考设计架构的开发,并在上海实验室成功实现15米的110-170GHz的无线通信实验。NI中国创新发展中心在GOI计划实施第一年获得授牌,通过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驱动创新生态能级持续跃升。
NI中国创新发展中心坐落于浦东张江,是NI全球首家创新中心。中心关注“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引领全球”的创新赛道,通过“开放创新”模式推动“行业应用创新”和“生态模式创新”两大创新类别,与中国本地生态链充分融合,发挥大企业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贴近本土需求、着眼全球发展,和中国领军企业、本地生态伙伴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并推出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无线通信等领域的本地解决方案,引领全球创新。
2023年3月,书赞桉诺在浦东张江设立了其全球第七个、亚太首个研创中心——书赞桉诺亚洲研创中心(I-Hub),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并加入GOI。该中心致力于推动生物基新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从绿色橡胶到低碳建筑材料,研创中心的技术成果正在为多个行业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通过书赞桉诺初创加速营项目,I-Hub为生物基解决方案领域,尤其是桉树生物质应用和纤维基可持续包装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对接和商业化支持,帮助创新技术快速落地。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国初创公司参与该项目,其中2家高潜力企业已进入深度赋能阶段,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
浦东新区自2021年7月启动GOI计划以来,通过整合大企业的资源,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了独特的协同创新生态。2023年发布《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出台《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管理办法》,深入推进GOI建设,助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截至目前,浦东GOI累计授牌企业103家,赋能中小企业超5800家,推动技术攻关突破2900次,撬动商业合作规模达29亿元,覆盖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