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夜读 | 悲天悯人大情怀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4-04 22:23:22

TONIGHT

夜读

再读了雨果的惊世之作《悲惨世界》,掩卷而思。雨果以如椽巨笔和他惯用的美丑强烈对照的创作原则,刻画了主人公冉阿让这个具有人类全部善行美德的苦役犯,凸显了在多舛命运面前始终保持的纯真人性。

而最能惩恶扬善的,也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雨果83岁病逝。他留下的遗嘱中,人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伟大作家悲天悯人的胸怀:“我即将闭上我世俗的双眼,但是我心灵上的眼睛将永远睁着,而且比任何时候睁得更大。我无须任何教堂为我祷告。我只请求为普天下的灵魂祈祷……”读着这些深情的文字,仿佛在遥远的天边,又回响起雨果那回肠荡气的诗句: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写到这里,不能不敬佩为我们翻译此书的李丹、方于夫妇。不仅仅因为这是诸多中译本中影响最大的版本,更因为两位翻译大家半个世纪历尽艰辛、呕心沥血的翻译历程。  

李丹和方于公派留学法国,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强烈地震撼着来自东方那块多难土地的中国青年的心。李丹和方于心中有了一个共同理想,要把这人类智慧的结晶,变成方块字昭示国人。但是谁知道《悲惨世界》中文译本的命运比《悲惨世界》还悲惨。

1954年,文化部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1958年5月、1959年6月,新译本第一、二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当第三部译毕付梓时,中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崭新的《悲惨世界》译本被扔到大火中,译者夫妇也被送进了“牛棚”。 

1971年,夫妇俩被释放出“牛棚”,时已70岁的李丹从箱底翻出了被老鼠咬成碎片的第三部《悲惨世界》译稿。这一年的李丹老得很快,牙掉了,人瘪了,并开始咯血,然而第四部竟在这样的境况下译出来了。他又带着第五部的原著住进了医院,这一住,李丹就再也没回家,1977年5月李丹去世。

人们常说:白头到老的夫妻在古稀之后一个走了,另一个也将不会长久。方于不吃不喝,几乎垮了。在李丹逝世后3个月,方于扑到了书桌前,凭着李丹留下的写在香烟壳上关于第五部的几张凌乱的断想,一埋头就是9个月。这位74岁的老人身体虚弱到每天只靠一碗稀饭维持度日,没有谁知道她是怎样刻意使自己笔下的用词、造句与前四卷的语气风格统一起来。1979年,《悲惨世界》第五部由方于译出,署名李丹、方于。198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悲惨世界》的最后一部。至此,《悲惨世界》走完了它半个世纪艰难的翻译历程。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 狄火勤

编辑 | 顾金华

诵读 | 丁琦晟(复旦大学)

音频 | 宁杨(复旦大学

视觉 |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