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人数创新高、文旅消费“不手软”,这个清明小长假,火了!来自文旅部的数据显示,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日均出入境207.1万人次,同比增长19.7%。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不由得让人感叹“起飞咯!”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不得不说,“弹性”政策很好释放了出行需求。作为春节后的首个小长假,恰逢阳光正好、暖风更胜的春色,早已“憋不住”的小伙伴纷纷蹦出家门。幸福感爆棚的“未调休”版小长假,搭配部分地区试点的弹性休假制度,“拼假”不仅拼出了订单激涨的境内外出游,更是缓解了集中出行压力,释放更多“诗和远方”的消费潜力。
另外,不少地方从“景点特色”到“服务迭代”等多个方面各显神通,既让游客得到了实惠,又通过潜在的二次消费助力了当地消费的提升。譬如,不少景点以差异化文旅IP吸引游客。婺源的油菜花、扬州瘦西湖夜游、武汉东湖樱花节等,通过文旅融合,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场景,过夜游客人均消费再创新高;有的地方将赏花线路串联景区与乡村,带动农家乐订单增长,在拉长消费链的同时,还激活乡村经济与非遗传承;湖北推出优惠活动,旅客凭相应高铁票即可享受神农架等12个景区的1元门票优惠;南京一街道办事处更是打开院门,免费供游客停车等。
不过,在热度溢出屏幕的同时,也出现了少数不和谐的声音、不愉快的体验。以4月4日国内某景区为例,大量游客聚集导致的管理混乱和体验下降,暴露了热门景区在应对高峰客流时的一些不足。而小长假期间,“感觉来了一亿人”的吐槽更是频繁出现在不少网友的社交媒体里。如此种种,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体验,也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构成了一定伤害。
所以说,面对旅游市场的火热,人们也要保持一分清醒,特别要防止“超载”带来的体验价值缩水、复游率降低乃至生态受损等状况发生。在短期流量收获与长期品牌价值锻造之间,文旅从业者不妨慢一点、停一停、想一想。在不可避免遇到“人海”时,各地主管部门及景区不妨建立承载力和体验质量“双提升”的相关机制。借“他山之石”的成功经验,推行比如“限量预约+分时游览”等既能够保障游览体验,还能有效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模式。同时,一些曾经被忽视的文旅“冷资源”也可以被看到、被开发,通过多元化旅游资源,减少同质化竞争,或许便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
当春日暖阳遇上出游热情,也许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当“流量思维”转化为“留量思维”,服务细节不断提升,游客黏性与口碑传播不断增强,那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终将成为美好生活的种种回忆。
(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