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一场名为“方寸慈悲”的艺术慈善展在浙江奉化启幕,吸引了长三角百余位艺术家和收藏家前来参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展览的作者是来自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司马楚雪。近日,记者在司马楚雪的工作室,面对面采访了这位“跨界”医生艺术家、当代“斜杠”青年。
司马楚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名康复科医生。她酷爱艺术与文学,擅长绘画、写作,目前还担任中国香港美术协会副秘书长、赵朴初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书画部副部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徐汇区书画协会会员。她的画作融西贯中,邃远广厚,深受专家的好评。
司马楚雪在工作室绘画
医生和画家似乎是相距甚远的两种职业,司马楚雪说道,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学习画画的经历,专业和职业都是医生。作为一名康复科的医生,司马楚雪的工作是帮助病人通过康复训练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八院康复科成立已有二十余年,在康复医学领域很有影响力。但作为一名医生,她也常常会面对病人压力大、对医生不配合等现象。十多年前,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司马楚雪到长沙湘雅医学院进修心理学,她接触到了音乐疗法、绘画心理学等学科,遇到擅长用绘画来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研究的严虎医学博士,她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上海后,司马楚雪也经常去参观画展,她经常去逛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多伦路,在这里,她开始向专业画家学习绘画。
司马楚雪回忆道,那时为了学画,她经常申请中午值班,下班后,她赶往多伦路的画室学画,一画就画到晚上八九点,再坐地铁回家。她说:“那时候我除了上班,就是画画,不做别的事情。”她利用假期去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一有空就会去看各种展览。绘画技艺随着她的努力不断精进。
司马楚雪创作的油画作品
司马楚雪的画风不拘一格,水墨、水粉、油画,可以融汇在一幅画中,她画风景、人物、静物,不崇尚写实,大胆运用色彩,更多是将人类潜意识的美好和谐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哲学、医学、禅学、心学,以“疗愈”为主题,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另一面,即“心灵避难所”。她的画作由对自我的探索反思走向对社会的关照,又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和抚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十多年来,司马楚雪的艺术成就得到了许多业内大家的认可。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屡屡获奖。风景画《茶卡盐湖》获美国风景奖;敦煌写意壁画《魏晋伎乐》获美国艺术奖银奖;2024年,作品《莲》在上海卫健委廉洁文化作品展中获一等奖。2025年,司马楚雪出了自己的作品集《方寸慈悲——司马楚雪新佛像作品集》。
司马楚雪翻阅绘画作品集寻找创作灵感
“方寸慈悲”画展是司马楚雪的首次个人展览,展出的是她耗时五年创作的106幅作品,展现的是她“以艺术载道,以禅画养心”的深刻内涵。同时这106幅画作全部用作爱心义卖之用,展出首日已有多幅画作被爱心人士购入。
司马楚雪说道,自己开始画画以后,之前一些压力过大的症状都消失了,由此感悟到绘画对自己的疗愈作用。她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会借助绘画去帮助自己的病人,例如,运用颜色去帮助病人治疗一些心理和情绪方面的疾病。她将工作室安置在山清水秀的乡间,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时不时还有火车从远处的铁轨驶过,工作之余,她在这里潜心画画、读书、种菜、养花,后续她还将争取每年举办一次画展,用艺术唤醒更多人内心的善意,疗愈人的心灵。
记者:殷志军、李瑾琳、陆翔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