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3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出炉(点击查看完整名单),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万里漂流瓶》入选!
“中国好书”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旨在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如今,“中国好书”已成为全国最权威、最专业的图书榜单之一,是领航全民阅读的风向标。
《万里漂流瓶》:
童年叙事中的多重价值命题
文丨李利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三年前,我以“对话与传承成为儿童文学的时代主音”为题写过一篇评论文章,这一表述是针对近年来原创儿童文学领域出现的对重大社会主题的关注、对儿童文学社会价值使命的强化与引领这一趋势所作的概括与判断。冯与蓝的《万里漂流瓶》属于承接儿童文学时代精神的新作,作家对“对话与传承”这一美学命题赋予层次更为有机、时空更为开放、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为独特、思想更为深邃的艺术可能。这是一部包含航运强国、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代际沟通、文化传承、历史与理想信念教育、儿童主体成长等多重价值命题的优秀作品。
打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道,探寻儿童思维、儿童趣味与深刻社会主题的融通之道,解密成人与儿童实现和谐交流的有效方法,《万里漂流瓶》在创作题旨的儿童性、时代性、历史性、问题性等维度均有积极的创新。这是一部努力以儿童视角、儿童主体成长为叙事逻辑并实现重大主题表达,始终致力于将简单与深刻实现自由交织的探索之作。它将真实历史事件的神奇,有效转化为童年语境中的话语与故事形态,以童心去串联童心,让童真去直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实践。
《万里漂流瓶》插图
作品在叙事上的亮点首先表现为对“连接物”的精彩塑造上——“漂流瓶”是一个核心意象。一个神奇的漂流瓶建立起中非两个小女孩不平凡的友谊,由此掀开了一段历史更为久远的华工在非洲的往事;一个白底青花的中国瓷片上留存了太多丰富的历史讯息,男孩江乐航循着妈妈绿色笔记本上的“少年大事记”,逐层进入到从两代人到多代人之间的历史对话中。儿童对历史内容的主动获取是这部作品着力追求的目标,它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连接物”而达成的。众多连接物均是适应儿童好奇心、满足儿童探求欲的绝佳载体,在对“物”的层层揭秘中,复杂的历史事实自然而然进入到今天儿童的知识视野与情感认同中。作家尤其强调故事文本对儿童进入历史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了童年叙事与儿童读者达成共情关系的重要性,江乐航正是在阅读妈妈在童年期所记录的种种神奇经历的过程中,才一点一点从心理上与妈妈重建起理解与信任的关系。
《万里漂流瓶》插图
作家对儿童主体性及儿童成长模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由此引入本书另一个重要的价值维度,便是对儿童教育方法的审视与批判。故事第一章即以“和妈妈在两个频道”点题,指出男孩江乐航对妈妈教育方式的不满。妈妈严谨自律的工作思维与生活方式、命令式的口吻始终紧紧“压迫”着江乐航,作家把江乐航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心理感受描写得很细腻,一针见血指出代际沟通交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与症结。江乐航更愿意与童年期的妈妈对话,正是因为那是完全平等放松的交流,在其中他可以独立理解与判断,他拥有自我完整的主体性,他的行为与意志力不可能被压制。作家在整个文本的叙事中,其实就是循着江乐航内心的抵抗来寻找缝隙,觅得一条让他能够大展身手与独立作为的道路,进而自由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成长道路上的主人。事实证明,努力摆脱妈妈安排的江乐航,自己主动行为做事的江乐航,其认知与理解社会、创造性探索学习的欲望更强,效果也更好。冯与蓝对当前儿童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观察与反思均很深刻,作品中对成人的教育话语与思维方式的批判式呈现,对儿童深层心理的生动再现,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万里漂流瓶》插图
尊重儿童主体、儿童本位的践行并不意味着就是成人的缺位。儿童教育要在当下性中实现未来性,要相信儿童的主体潜力,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自由,成年人能做的其实更多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身教大于言传。在冯与蓝的文字传达中,我们发现,让江乐航感兴趣并让他去积极解密探索的,正是妈妈从小的神奇经历,是妈妈的成长过程给予他的成长的启迪与力量,而妈妈的话语要求却只能让他反感与叛逆。作家在此对成长细节与成长规律的把握,是颇有思想见地的。
《万里漂流瓶》插图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中,成人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它应该就体现在成人勤奋努力的事业创造中,就存在于国家昌盛、社会繁荣进步、强国蓝图一步一步实现的征程中。在故事中,无论是历史上华工的艰辛奋斗,还是新时代中国航运的伟大建设成就,无论是非洲小女孩奥莉维亚学习中文的坚韧刻苦,还是江乐航妈妈孟浩宇的励志抱负,前辈与父辈干事创业的精神与不凡的业绩已然在无声而有力地激励着晚辈们的奋进之路。我们的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孩子们睿智地带入历史中,进入事业情境中,而不是耳提面命地对他们做抽象空洞的要求。教育的要义是在生活中,在过程中,在体验中。作家对洋山深水港、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表达,试图弥合的就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裂缝。冯与蓝是一位持高度历史与文化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家,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儿童文学对话与传承的时代之问。
【本文首发于《中华读书报》(2025-01-22)】
//
相关荐读
《万里漂流瓶》
冯与蓝 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万里漂流瓶》是首部以儿童视角展现新时代中国航运伟大建设成就,歌颂共和国港口建设者们勇攀科技高峰,将海上丝绸之路越走越宽广的长篇儿童成长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江乐航在夏令营中认识了南非来的女孩海蒂,当两人再次相遇时,乐航才发现妈妈珍藏多年、承载了一段国际友谊的漂流瓶,那一头连接的竟然就是海蒂的妈妈奥莉维亚。跨越三十年的友谊不仅让两个家庭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更让乐航重新认识了上海,认识了当初投下漂流瓶的地方——如今的东方大港洋山深水港,也解开了一段尘封百年的中国劳工往事。本书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让中国青少年在开阔眼界、爱上创新的同时,深刻理解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性。
【立足儿童视角的全景式展现】通过儿童视角,将上海洋山深水港的自动化、数字化、低碳环保等伟大成就以趣味化的方式进行展示,突显了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恢弘气魄。
【丰富多样的城市场景描绘】书中通过投放漂流瓶、老洋房寻宝、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参观等生动场景,以及对几代中国人强国梦想的解读,展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跨越时空的成长对话】既有时代感,又有历史性;既有中国奋斗的故事,又有国际友好的篇章。融合了儿童的趣味性、成长主题与严肃的社会历史话题,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上海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丨作者简介丨
冯与蓝,本名冯迎春,出生于1978年,中国作协会员。曾写过专栏、影评、实验类小说,2010年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发表、出版《一条杠也是杠》《奇妙小镇》《墨童》等儿童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短篇小说《一条杠也是杠》获首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短篇小说《卡球记》获第四届《儿童文学》“金近奖”; 中长篇奇幻小说《奇妙小镇》入选2016年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中长篇小说《墨童》入选“2021年丝路书香工程”,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2021年“中国童书榜”最佳童书、第二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推荐作品。
转编自【少年儿童出版社】